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1年08月23日

陕西工人报煤业化工专刊-一线 带着母亲上大学 “跟着老苑干活有劲头”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采煤教授”——田联合 轨道上的乐章 矿灯房的姐妹们

当前版:第A7版:煤业化工专刊-一线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煤业化工专刊-一线
07

“采煤教授”——田联合

一个出生在农村的乡里娃,一次偶然的机遇使他来到煤矿,原本陌生的采煤工作开始占据他生命的空间。从此,他开始站在矿工的岗位上钻研采煤技术。

30年来,他从一名农民工逐渐成长为一名班长、跟班副队长、支部书记、队长。他所在的区队实现了8年2920天安全生产无重大责任事故的佳绩。他就是蒲白矿业公司朱家河煤矿准备队队长——人称“采煤教授”的共产党员田联合。

1981年10月,一辆由西安路过蒲城的班车一路哼哼唧唧的喘着粗气北上,将20岁的田联合从蒲城农村送到蒲白矿区的两仙庙,徒步3公里后来到马村煤矿。在这里,田联合留下了无数人生的印记:第一次体验百米井下艰苦的工作环境;第一次感到一班强体力劳动10多个小时后的饥饿和精疲力尽;第一次觉得前途渺茫……

面对长长的煤壁和支柱林立的采面,打眼、放炮、拉大掀、清老空煤、收顶,一班下来累得直不起腰的他不得不思考:落后的采煤工艺,原始的开采方式,艰苦的工作环境,煤矿职工的出路何在?

1983年,已是生产骨干的田联合被队上任命为班长,他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那种急需改变现状的心理催着他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提高班组职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加强现场安全管理、提升职工的安全操作技能上。为了激活班组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班组职工的安全责任意识,提高职工的操作技能,他从三个方面展开工作,首先把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口语化;其次把繁琐复杂的操作要领口诀化;最后以班组为平台,开展“茬”与“茬”之间的技术比武经常化。当厚重的采煤工生活积淀与扎实的班组管理相结合,一个采煤行家里手破土而出。

时间荏苒,日月如梭。2001年,整建制调到朱家河煤矿的田联合已由一名跟班副队长成长为一名支部书记。随着矿井的快速发展,落后的摩擦支柱、对接梁已被淘汰,单体液压支柱π型梁已投入到井下原煤开采之中,支护工艺的提高,职工劳动强度的降低,田联和与他的战友,“蒋氏拐尺”的发明者蒋继喻队长结合自己20多年井下采煤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经反复调研、考证,大胆地向矿领导提出放顶煤的要求,在矿生产技术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三个月的实践,π型梁放顶煤工艺获得成功,班产原煤由原来的1.034吨,提高到2.075吨,原煤产量直线攀升。此技术在准备队获得成功后,迅速在全矿推广,继而在蒲白矿业公司大力推广,他也被职工们誉为“采煤教授”。

因工作需要,2008年准备队班子调整,田联合担起了准备队长的重担,有近30年采煤工作经验的他首先帮助职工弄清安全为了谁、谁是安全最大的受益者两个问题,其次给自己约法五章:阳光工资,阳光操作;队务上墙,接受职工监督;不克扣职工工资;不吃请,不收礼;身先士卒,不做遥控指挥者。

面对着会议室墙上的各种荣誉,田联合没有太多的高兴和自豪,而是有一种责任无声地鞭策着他不断向前,再创佳绩,向安全生产10周年、20周年奋进…… (韩保柱)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