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把握尺度 确保持久
人的本能需求通常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项。但有一些人,他们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已达到了奢侈的水平,依然沉醉于物质的享乐和角逐之中,并没有显现出任何精神素质的提高和升华迹象。如果对物质需要所占的比例很大甚至覆盖全部,欲望就永无满足之日了。如今,所曝光的违纪违法案件的主角、配角,往往偷税几千万、几个亿,房子几十套、车子几十辆,“财富”完全可比上一个小县城的年总产值了。所以,这就是对物质占有的欲望理性控制失度了。
贪欲不折不扣是万恶之源。只要个人失去平衡、理性时,那么,在贪欲的驱使下,为官必贪,有权在手就无度纳贿敛财,贪欲可以使人目无法纪,心中无度、更无良知。对金钱贪得无厌的人,多是为了自认为的“拥有、享乐”,而他们对享乐的方式是放纵无度、无法无规。他们把太多的金钱用在放纵上玩花样、找刺激,结果必然是生活糜烂、无质量了。人们常把金钱称作万恶之源,实际可怕的不是金钱,而是贪欲。对占有态度,关键取决于个人把握的“度”。
“无欲则刚”,财富的获取,只要手段正当,发财是光荣的。一方面把获取财富作为人生阶段性成就的认可、鼓励,另一方面要有节制物质享受的欲望。这里的关键是把财富的获取和利用加以分离,获取不再是为了自家使用。有多少“院士”,在获得政府荣誉津贴或科研奖励后,将奖金捐给社会或设立基金会,来更好地支持国家搞科研,这就是,一个真正的“财富”拥有者肯定还有远胜于钱的挚爱,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和有理想的事业。
一位开国元勋曾在自己家电话旁贴了张纸条,告诫家人“电话是组织配置给我办公用的,别人请勿用!!!”。所以,为什么有些伟人、学者一件件“小事”,都呈现出“做事当于世有益,为人应求身正心安”,让几代人敬仰,因为他们把握了权利、获取、使用、享受的度。
正如于丹教授所言:“现在很多人过多的注重了外化、外在的种种,如职称、房子、车子、薪水都要攀比。外化其实没错,但关键还有三个字,叫“内不化”。“内不化”就是要让生命有所坚持。”所以,无论各职业、岗位、行业,只有把握应有、应得的外在物质和精神物质的尺度,才能确保持久享受内在的、自如的幸福及社会和历史的认定。 (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