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别让质优价廉药品重蹈“鱼精蛋白”覆辙
近期,一种每支仅售十几元的心脏手术专用药“鱼精蛋白”因为全国范围内的严重缺货而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如今,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紧急协调,相关企业已经恢复或加紧生产,断货危机或可在近期得以缓解。
事实上,近年来,已经有很多廉价药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之所以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是因为市场上仍有替代产品存在,只是价格偏高而已。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录的绝大多数药品是常用药,实行政府定价,长期以来价格很少进行调整。尤其是到了近几年,药品降价呼声愈烈,这些政府定价药品也成了降价的主要对象。
与药品行政定价并行的是,制药成本是随市场波动的。一方面,原料成本、人工成本、通胀压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售价长期维持不变,甚至有所下调。生产企业的利润被不断挤压,其结果就是企业对此类药物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价格低廉的基本医疗常用药患上了“降价死”的通病。
“鱼精蛋白”断货危机从更深层次折射出公共卫生监管体系的脱节。管理,当然该以专业对口为根本。拆分管理链条也是打击腐败,严把关口的有效手段。然而,管理的目的在于规范,不在于遏制,各部门是不是也该通过一定的沟通合作将整个链条重新粘合在一起呢?这是我们的管理部门当好好考虑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作为关系百姓生命安全的重要药品,有关部门当有相关的行政手段予以保证。譬如通过对原产地的生态保护与规范养殖加大原料的供应力度,譬如向有生产资质的企业下达指标订单,规定其产量的最低限额,从根本上保证市场供应。
如何让既好用又廉价的药品“起死回生”,如何预防更多好药重蹈覆辙,鱼精蛋白一事是个信号,是该好好反思了。 (韩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