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12日
综合新闻
02

专业硕士,步履太匆匆?

从2009年全日制专业硕士首次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生,到2010年新增19个专业硕士学位,再到2012年将占据硕士研究生数量的30%,全日制专业硕士3年内急速扩张,距离“2015年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各占50%”的目标越来越近。

但在这背后,专业硕士也不断遭受“山寨研究生”、“培养无特色”等质疑。人们不禁要问:专业硕士的行进步伐是否太大太快?急速发展中又遇到了哪些问题?

10月10日,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正式开始。刚刚顺利保送翻译硕士的小赵,却不得不面对一些人的不认同。“绝大多数人觉得专硕不如学术型硕士好,认为学生底子不硬,社会认可度也低,有的还只能拿‘单证’,我的同学很少有考虑报考专硕的。”

3年前,第一批本科毕业即入读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学子们已迈上了工作岗位。3年以来,专业硕士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发展之路?就读专业硕士的学子们又有何体会?

招考

依然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2009年3月,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教育部决定增招5%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考研失利的郑嵩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尽管当时对政策及专硕的未来走向都不明确,他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接受调剂,到福建某高校就读工程硕士。开学后,郑嵩发现班上只有10名同学,而招生计划是20至30人。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建勋教授见证了专业硕士并不红火的开局,他说:“2010年,主动报考工程硕士的人依然很少,录取分数也低;2011年,学校给工程硕士分配了公费名额,学院也在上线学生中组织再次报名。今年生源情况较好,录取分数大大提升。”

即便如此,专业硕士仍是多数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郑嵩所在的学院划出大半名额给本校保送生,但大多是他们在达不到保送至外校及本校学术型硕士标准的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

教学

实现差异化培养并不容易

尽管各高校均出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但由于学制、专业性质及师资力量的差别,专业硕士的发展情况参差百态。尤其是对于不少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实现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差异化培养并不容易。

郑嵩的工程硕士课程只比工学硕士多学了两门,至于选导师、参与实验项目等方面都没有区别。加上郑嵩所在高校对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均实行3年学制,在培养进度上也并无二致。郑嵩认为,如果把应用性的选修课程转为专业硕士的必修课,从课程要求上把二者区分开,将有利于突出专业硕士的培养特色。

在目前对学术型硕士实行3年学制的学校,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最显著的区别之一是学制通常少一年。师资不足,在不少人看来是专业硕士的软肋。很多在读的专业硕士认为,借力学术型硕士的师资开设课程,可能是解决专业硕士师资问题的最直接办法。教育部在2009年3月下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由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指导工作。只是,问及“校外导师”,受访的专硕们都说“没有见过”。

就业

用人单位尚未注意二者区别,找工作影响不大

西安交大2009级材料工程专业硕士郑玲芳现在是三一起重机公司工艺部职员,研二时她曾在一家企业的工艺部实习。“实习经历对我较快进入角色很有帮助。”郑玲芳说。

她的同班同学贾朋刚现在是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研究所的助理工程师。贾朋刚说,公司研究所与事业单位研究所区别很大,“不是为了发表论文,而是与工程实际相联系。”因此,他对自己当初被调剂到工程硕士还感到庆幸。

尽管曾经担心就业时会受到歧视,但郑玲芳发现,“真正在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不怎么看,也区分不出”。他们全班的47名同学不仅全部就业,并且单位都还不错。张建勋也承认:“用人单位之所以不注重是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那是因为还没注意到这个问题。”

在一些人看来,虽然工科相对容易就业,但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一样,学校、专业背景、个人能力与意向地区,才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杨彦 边晓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