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让职工的心态更加阳光
——宝鸡市邮政局建立心理疏导机制纪实
“您好!我是一名新入局的职工,现在心理压力很大,因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客户群,营销任务很难完成。”这是宝鸡市邮政局工会干部王丽佳正在接听的一个“心里话”热线电话。
随着改革的深入、机构人员的调整,企业内部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工作标准越来越高,职工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这些压力如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很容易累积成消极、抵触等不良心理情绪,危害职工的身心健康,个别的甚至会造成工作上的重大失误或激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工作绩效,更好地实现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今年宝鸡市邮政局着力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顺利实现了“提速进位”的目标。
打开心理闸门宣泄有道
“我在县局是一名业务骨干,但自从调到市局分局后,因为身患重病,三天两头要请假治病,我怕同事们看不起,心理压力很大,最近一直有生不如死的感觉,请问我如何才能摆脱这些心理阴影。”3月的一天,职工樊晓虹拨通了“心里话”热线,向市局工会干部倾诉自己的苦恼。
“我们对您患病深表关注,您要勇敢的面对现实,和病魔作斗争。身体不好耽误工作,这是治病的需要,同事们可以理解,您要和同事们多交流、多沟通,争取他们的谅解支持。要坚决打消轻生的念头,要对得起父母、丈夫和孩子,千万不能留下人生的遗憾。如果您不反对,您可以来单位找领导,我们也可以上门到您家里,相信企业完全有能力解决您的所有困难。”工会干部苦口婆心地在电话里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她坚强起来愉快生活。
这次电话后,市局工会积极和分局联系,调整了她的工作岗位,减轻了她的营销任务,使她安下心来治病养身。
企业开展心理疏导或咨询工作,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宝鸡局从职工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通过建立和开通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不断完善员工的诉求表达机制,为员工提供了一个释放心理压力的良好空间。在这里,前来心理咨询的员工说出了心理的积怨、不满,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从而保证他们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
特别是在职工发生违章违纪时、新职工入局时、发现职工情绪变化波动时、职工受到处分时及时对其进行心理预防谈话,减少了职工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使有不良情绪的职工心理得到倾诉、宣泄、交流和安抚,最大限度消除了可能引发职工心理失衡的外部诱因,为培育职工健康和谐的心理提供了支撑。
卸下心理包袱 减负有方
宝鸡局将心理减负活动引入基层,积极探索职工小家与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结合点,把工会组织、阵地建设和“体面劳动”、“愉快生活”、“企业和谐”作为重要内容。全市局在3人以上的支局所、班组建立了工会小组,作为第一级职工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机构,推选群众基础好、有威信、责任心强的职工担当工会小组长,经常与职工谈心、交流,了解思想变化情况,随时掌握和化解职工思想矛盾。
在县区局、生产科室建立第二级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机构,组建本单位的关怀辅导队,负责传达落实上级出台的各种关于员工评优、晋升、考核等政策,向职工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对重点职工进行重点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调节心态,积极正确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市局工会为第三级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机构,建立工会干部工作联系点和职工思想动态月报送分析制度,倾听基层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和呼声,掌握全局职工的思想动态,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职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或咨询,开展企业形势教育和积极向上、寓教于乐的活动,引导职工正确释放压力、转移压力,克服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平衡。
通过三级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机构分级负责,互补给力,共同作用,使工作中容易出现的矛盾、问题、不和谐现象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解决,达到了排解职工心理问题,实现企业和谐的目的。
引入源头活水 滋润有情
“我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了压力,是邮政这个大家庭帮我渡过了重重难关,化解了无数压力。”岐山县益店邮政支局投递员康乃升讲述了企业对他的心里疏导和人文关怀。
康乃升在支局当投递员已经有20余年,妻子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儿子在外打工,收入微薄,女儿3岁遭遇车祸,一条腿致残,只能依靠假肢行动。
为了撑起这个家庭,供女儿上学,康乃升向组织伸出求助之手。于是,连续5年康乃升得到了省市县三级邮政工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到底从各级邮政领取了多少扶贫慰问金,康乃升一时半会说不清楚,可他说起女儿康婷学业有成,满脸的喜悦,因为女儿在邮政的资助下学习音乐已经5年,顺利考取了钢琴演奏8级资格证书,已经能够单独出场演奏,有了自己人生的奋斗方向。
怎样才能达到心理关爱,宝鸡局通过开展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帮助职工释放心理压力。各县局还组织了歌咏比赛、跳舞比赛、射击打靶、钓鱼、骑行、拔河等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增进了职工之间的相互沟通,帮助心理压力较大的职工消除了烦闷感、紧张感、失落感、自卑感等不良情绪。通过这些企业文化活动,强化了职工的参与意识,提高了职工的参与兴趣,使职工在企业文化活动中充分陶冶情操、展现自我、提高能力、愉悦身心,以减轻职工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 (杨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