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陕西新增财力8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城市里一栋栋保障性住房拔地而起,陕南陕北移民搬迁如火如荼,三秦大地处处呈现民生工程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继“十一五”陕西省财政民生投入5532亿元之后,今年,陕西省各级财政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共安排民生支出预算1205亿元,加上中央补助和超收安排等,预计全年财政民生投入将达到2000亿元以上,其中省级新增财力的80%将用于民生。这在陕西历史上是空前的,在全国也走在前列。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在经济和财政实力增强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财政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大投入力度,呈现出三个“最”:一是民生投入最多。全省财政五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达到553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二是民生制度体系建设力度最大。养老、医疗、就业、住房等都有了比较系统的制度化保障,覆盖面从就业人员扩大到非就业人员,从城镇居民扩展到农村居民,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被纳入到保障范围。三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教育方面,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两基”达标。社会保障方面,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2010年达到月人均1382元,高于1350元的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养老保险走在全国前列。医疗卫生方面,城乡基本医疗实现制度全覆盖,财政补助标准逐年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逐步形成了以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为主体,各类棚户区改造为补充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体系。
今年,陕西地方各级财政安排民生支出预算1205亿元,加上中央补助和超收安排等,预计全年财政民生投入将达到2000亿元以上,其中省级新增财力80%用于民生。强化预算约束,确保各级财政民生支出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同时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三公”支出,挤出资金保民生需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年,陕西省全面提高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健全城乡一体、标准统一的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体系;加大幼儿园建设投入,对学前一年免费教育进行奖补;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将高等院校本科生均经费提高到9000元,省属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提高到7000元;实行以奖代补,帮助高等院校化解债务难题。
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着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机制创新。各级财政部门在继续支持做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等社会保障“提标”工作,同时加大投入,提高参保率,从今年7月1日起,推进实施城乡养老制度全覆盖。
今年陕西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47.43万套,总投资将达到750亿元,任务量是2010年的2.5倍,排在全国第三位。今年,各级财政安排用于补助住房建设方面的资金达到200多亿元,已全部筹措到位,比上年增加了5倍多。
随着民生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如何管好、用好民生资金,把财政民生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省财政厅厅长刘小燕给出了答案:“整合资金,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动态监控,推进公开,确保民生工程得民心。”为此,他们采取八条措施,不断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第一,早编民生预算。第二,加大资金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捆绑使用”的原则,通过规划、板块、项目和融资平台进行整合,集中财力办民生大事、解民生难题。第三,加快资金拨付。严格落实“四挂钩”制度。扩大专项资金财政直接支付范围,减少中间环节,对可以直接拨付到供应商的,实行直通车;对各项惠农补贴资金,采取“一卡(折)通”方式,直接发放到群众手中,避免截留、挪用。第四,完善特设账户。第五,推进绩效评价。将绩效管理贯穿于民生预算编制、执行、考核评价、监督检查全过程,重点对城乡低保、就业、公共卫生、扶贫、农业、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等专项资金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第六,公开使用结果。从县以下开始,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支农惠农、社保、医改资金分配结果和使用情况,进行张榜公布或网上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第七,强化监督检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全程在线跟踪专项资金,及时掌握预算执行进度。将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今年重点对“十大民生工程”、“三农”投入、强农惠农等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重点检查,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第八,加强政策宣传。广泛开展民生政策宣传活动,在对各项惠民政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编印和发放了《陕西省财政民生政策汇编》、《陕西省支农惠农政策问答》,采取网上公开、政策宣讲等形式,让群众了解、掌握和监督政策执行情况,以营造全社会关注民生、支持民生的良好氛围。
(杨华 乔晋 高敬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