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的敬业度从何而来
最新的韬睿惠悦全球员工意见调研结果显示,40%的中国员工选择“有机会就跳”。中国和印度在参与此调研的22个国家中选择此项的比例最高。美国的平均水平,则要低20个百分点。
所谓敬业度,是指“员工为公司的成功做出贡献的意愿、能力和行动”。有观点认为,敬业度高的员工,不仅对工作充满激情,更能致力于公司目标,长期与公司并肩作战。这点当然没错,问题是,员工的敬业度从何而来,是否仅仅依靠员工自身,就能形成持之久远的敬业度呢?
显然不能!
因为敬业度也是一个枳桔的问题,除了自身的属性,也有淮南淮北的区别。从员工个体讲,几乎每个人都具有敬业的基因,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也。即便抛开善恶的天性不谈,生存和养家糊口,也需要每个人付出劳动成果。“付出”与“创造”,就是敬业的基本表征。你不能说,谁的敬业程度非常之高,却没有丝毫地付出和创造。这样的敬业就是扯淡。但反过来说,付出了也创造了,却也未必能够证明敬业度的高下。因为人的创造力是一个非常“良心”的东西,除了个体掌控其中的按钮,谁都难以控制。
总而言之,敬业度是一个奇特的衡量指标,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这些年,但凡上榜的“卓越雇主”或“年度雇主”(拿钱买的不算),敬业度无不笑傲群雄。试想,在高敬业度的员工中,只有4%的员工想着跳槽,而在低就业度的员工中,高达6成之多,如此多的“见异思迁”,怎么创造更多的财富、获得更大的利润?
美国国父华盛顿说:“欲谋国家之长治,世界之久安,舍上帝与圣经外,将无由实现。”套用这句话说:“欲谋员工之敬业度,企业之高效益,舍平等与双赢外,将无由实现。”除此之外,焉有他哉?
(雷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