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02日
综合新闻
02

谁来关心教育暴力事件的“受害者”

在舆论的批评声中,西安给孩子带绿领巾的小学,已经纠正了错误做法;包头那所给优秀学生穿红校服的学校,也叫停了红校服,这让人们见识了舆论监督力量的强大。学校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是,这一切,是不是就结束了呢?

如果一所学校发生校园伤害事件,诸如踩踏,大家已有普遍的意识,应该在处理伤害事件时,注意对学生们的心理疏导,以避免事件对孩子们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然而,在上述这些事件发生后,却不见教育部门、学校有这样的安排,而舆论也似乎对此鲜有提及。

忽视不良政策、管理给学生群体造成的心理伤害,这是近年来学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回顾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学校教育管理丑闻,都很难看到学校有什么行动,去关心被伤害者。不妨设想,如果学校管理充满人性化,尊重每个学生个体,那么,就不会有把学生分为差生和优秀生,并给其帖标签,公然歧视的做法在校园中出现;也不会不管学生有何权益,仅凭教育者、管理者的一厢情愿,就推出所谓创新管理方式,或者为了维护学校所谓的声誉,就限制学生的行为。而如果出现这样的不良做法,真正负责的教育者,除了反思检讨之外,还会考虑到这种做法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包括自卑、郁抑、焦虑等,这些心理问题甚至导致一些学生走向极端,这其中,有多少是因为教育管理的不善,以及管理不善之后教育的进一步不作为而导致?

如果真正关注每个孩子的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学校在出台任何管理措施时,都会思考这可能对孩子人生成长产生的影响,从而在管理规则中体现教育和人文的理念。最近人们热议北大硕士家暴父母,大家把他与北大联系在一起,而出现他今天这样的局面,并不是北大一校的责任,所谓百年树人,他生长的环境,点点滴滴都在对他产生影响。基于此,学校教育者应倍感责任重大,因为每一个细小的教育举动,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熊丙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