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质量就是职工的饭碗
“这颗螺丝没上紧,重新加固一下。”杨新干弯下腰,拍着一个工人的肩膀说。工人连连点头,松了口气:还好,今天杨师傅的口气还算温和。在中铁二十局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第一车间工人们的印象中,这位工龄已有27年的师傅,一贯是严厉到几乎六亲不认的地步。
自打1995年当上安全质量管理检测员,杨新干就开始变得“六亲不认”起来,“安全”和“质量”逐渐成为他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不光是杨新干,该公司安全质量管理部的8名安全检测员,几乎都是各个车间里“最不好说话的人”。
说起这个“六亲不认”,却戳到了质量检测员们的“痛处”。当被问到觉得工作中难度最大的是什么环节时,所有的检测员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最难的,是有时候得不到其他部门的理解。”
“做质量检测员,几乎每个人都和各车间工人,甚至车间领导发生争执。”安质部部长张道华这样告诉记者:“做安全质量检测,就是给其他职工的工作‘挑刺儿’呢,经常费力不讨好。”由于实行“跟班作业”制度,机械工程公司的安全质量检测,从保障部采购原材料,到下料、装配、整车试验,涵盖了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打击面太宽。”张道华说。
这个困难怎么解决呢?张道华和杨新干向记者介绍:“首先技术得过硬,你说的对了,人家才服你。”安质部的8位检测员,个个都是技术好手,熟悉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用杨新干的话说:“每一个工人的技术特点,我心里都有数,谁容易在哪个环节出问题,谁的哪个工艺绝对让人放心,我都拿捏的准。”
有一次,测试整车时液压一直达不到国家标准,杨新干立刻准确地判断出,应该是从外厂购买的双联泵有质量问题。更换双联泵以后,车辆立刻运转正常,在场的装配组成人员都对杨新干的准确判断敬佩不已。
张道华接着说到:“第二是作风过硬,用质量标准说话,对事不对人。”不管是谁,在安全质量上统统一视同仁,当进度和质量不能兼顾时,一定不会为了赶进度而忽视质量。“其实职工心里也明白,有时候检测员的提醒,也是在完善他们的操作工艺,只要你真的说到了点子上,他们也会乐意接受。”大概正因为这一点,机械工程公司的产品才能连续保持出厂合格率100%吧。
而提到最后一点,张道华和杨新干不约而同地说:“最关键的,还是职工们的安全质量意识培养,腿勤手勤还得嘴勤,沟通是放在第一位的。”职工对这些“不好说话”的检测员们,更多的是敬意。毕竟,如张道华所说:“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只能影响我们厂的声誉,最终砸了大家的饭碗,质量就是职工的饭碗!” 本报记者 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