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就业质量成为求职关注点
“我的目标是在武汉寻找一家国有企业,所以,我放弃了这份工作。”
华中科技大学今年即将硕士毕业的女大学生小李,前几天刚刚拒绝了深圳一家高科技公司抛出的“offer”,对方公司给出的年薪是15万~18万元。
“竞争还是很激烈的,这家是同行业待遇最好的一家公司,全校就录用了我一个女生,我也是考虑再三,觉得不符合我的就业目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李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开始多起来。今年的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求职在悄悄“变心”:找工作不能太盲目,要找个符合自身条件的;福利待遇不能放在第一位,要看工作有没有前景;不一定非得去外企500强,国企不是也挺好吗;不必非得北上广,非得是白领……
今年,在就业形势相对乐观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毕业生已经可以找到一份工作,于是找一份心仪的“高质量”工作,成为了毕业生的难题。“就业质量”不单单指觅得一份待遇优厚、前景乐观的好工作,更多的是应该立足现实,从个人素质和单位情况综合考虑。
同时,“就业质量”也成为了衡量大学生个人价值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标准。
高质量就业是社会转型的需要
就业质量低下,往往导致工伤事故频发,劳动纠纷不断,跳槽频繁,就业稳定性差。就业质量不高,正是当前我国就业领域最为突出的问题和矛盾所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王亚栋曾经表示,就业质量,已成为制约劳动力就业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比如常被提及的民工短缺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就业质量差而致使农民工不愿意干,“缺工企业95%以上是就业质量差的企业。”
他同时也认为,“大学生不愿去民营企业或私企,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些企业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发展前景等没有大企业好。”大学生,包括农民工都已经开始认识到就业质量的问题,“用脚投票”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新现象。
重视个人发展空间
自己第一份工作的目标是什么,大学生在越来越多地考虑这个问题。
小孙是北京某大学大四的学生,即将毕业的她已经参加了多次招聘会和面试,也在一家单位实习了一段时间。在小孙心里,找工作首先考虑的是就业发展空间。对她来说,工作的环境和企业文化比待遇更重要,如果做一份没有发展潜力的工作,她肯定不会踏实地干下去。
事实上,过去学生熙熙攘攘一味追求外企、公务员的现状在悄悄改变,学生对企业的发展空间和自己的需求匹配,在逐渐清晰。
日前,一名学生拒绝了李开复邀请的新闻被广泛传播。据报道,“和谈恋爱一样,心里有了一个人就再也装不下第二个了。”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硕士生周亮介绍,李开复专门邀请他加盟“创新工场”,但自己早有到其他公司的意愿,去意难改。
择业目光开始多重转向
大学生的择业目光已经开始有多重转向。更多的学生把目光投向民营企业、创业公司等等。不论外企还是国企,能够稳定地工作就是好企业。有的大学生明确表示:“现在我们择业时理智多了,不仅仅看重工资待遇,也考虑很多其他因素,如保险、公积金、假期等。”
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的小李现在是一家IT公司的副总经理。回想几年前,他忙着实习,一家知名外企看重了他的设计程序能力,抛来了“橄榄枝”。
小李前后分析了一下,这个公司给的待遇还可以,但是感觉给自己的个人发展空间不大。假如在这样的公司工作,发展受到影响,这既不利于公司的发展,也影响自己的前途。所以,小李拒绝了这家公司的邀请。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小李接触到了现在公司的领导,他们谈得很投机。“当时这家公司规模很小,在业内也名气有限,”虽然,小李当时也通过了其他两家公司的面试,但是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这家公司。小李现在的工作可谓得心应手,因为工作与专业对口,再加上年轻能干,得到了领导的器重,不仅公司不断壮大,小李也在5年的时间内升职为公司副总。
“要在工作中找到一份激情和快乐,这是我认为影响就业质量的最大因素。谁也不愿意每天在抱怨和无奈中工作,那样肯定没效率,也没成果。”小李说。 (李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