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养路工的一天
10月20日早上7点50分,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了一个半小时后,记者抵达了位于秦岭深处的鸡窝子道班。这个道班是西安公路管理局沣峪管理段上最远的道班,目前全班仅有5名养路工人,平均年龄51岁的他们也被称为“老汉班”。
初秋的秦岭寒意已经很浓了,晨光微曦中,养路工人们打点行装,司机拓春虎正在发动农用车,一天的工作就要开始了。除了铁锨、照相机、洋镐、簸箕、锥形桶外,班长杨春民又往农用车里放了一把大号的铁火钳、两个塑料编织袋、一把扫帚。“最近山里风很大,一夜过去,公路两侧就会随风带来很多塑料袋、废纸破布等垃圾。一些过路人总是不注意环境卫生,从车里往路上随意丢弃东西,这些垃圾一天不清理,公路就会变得很脏。有了这些工具,清理路面和公路两侧的垃圾就方便多了。”
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蹬上农用车,记者“全副武装”跟着鸡窝子道班的工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养路生活。
车在层层薄雾里穿行了近20分钟后停了下来,原来前方的路面上有一大堆石块和泥土,给过往车辆造成了不便。只见蒋孝平、邹谨清、李建平三位养路工立刻从车上取下铁锹和簸箕,干起活来。“这些泥土和石块如果不及时清理,不仅影响了路面整洁,石块还会成为过往车辆的安全隐患。”邹谨清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当了27年的养路工人了,常年在外不能经常回安康石泉的老家,家里的一儿一女常年跟着在家务农的妻子。边说边忙活,不多一会,大块的土石很快就被他们清理完毕,邹谨清还用扫帚彻底清扫了四周余下的散土,使路面恢复了原有的样子。鸡窝子道班管护的路段大约有20公里,两个多小时里他们共清理了大小五六处这样的路面。
上午十点过后,蒋孝平告诉记者:“现在我们要开始清理公路及路沿两侧的垃圾。”作为养路工人的基本工作之一,每天他们都要分组对路面进行清理,保证公路整洁。从车上取下铁火钳和塑料袋,他们投入到工作中了。树枝上的塑料袋、灌木丛里的废纸片、路人丢弃的烟蒂、烟盒、饮料瓶……每一类垃圾都需要养路工人们一次次捡拾起来放入编织袋里。
时过中午,总算是把管护路段的路面清理完毕,提着两条鼓鼓的编织袋,养路工人们回到了停车的地方。午饭后,“老汉班”的成员们可以休息到2点再出发。午休时间,却还是有人没有闲着,司机拓春虎搬出了他的修理箱,对着车子的保险杠忙活了起来。“保险杠有点松了,老挂着车门,小问题我自己修理一下。”拓师傅告诉记者,这部农用车是自己当养路工人以来开的最好的车,“以前还开翻斗车呢,现在条件好多了。”
等拓师傅把车修好,出工的时间也就到了,穿上标志服、戴着安全帽的养路工们又出发了。午后的秦岭游客稀少,除了偶尔经过的车辆,弯弯的山路上只剩下养路工人们劳动的身影,除草、挖洞、栽安全牌、固定基座、填平洞口,默默地栽好安全牌后养路工人们又走向了下一个工作——清理岭南路边的树枝。
本报记者 鄢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