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21日

陕西工人报憩心亭 拉萨的甜茶 年华似冰 小街 竹海韵 难忘那眼清泉 爱上一朵玫瑰 浅谈书家主体精神的感性表现 垂钓并不在于得鱼 老宅的蒂畦

当前版:第A4版:憩心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憩心亭
04

难忘那眼清泉

文/范源

在家乡村落的北边,有一段陡峭的黄土高坡,沿着坡下一条河沟向北步行五里路,就会看到一眼清澈的泉水,“汩汩”地长年鸣唱。从儿时起,这眼泉水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初次和这眼泉水相识,是缘于泉眼顶部的公路边上一个简易露天车站。七十年代一个天寒地冻的清晨,七岁多的我随父母在这里等班车,当时的交通条件比较差,车少人多,南来北往的行人已经在这里汇聚成了黑呀呀一大片,呼出的热气,在寒风中凝成了一团团白雾。这时,我看到公路旁边上,一对年老的夫妇一前一后蹒跚而来,一根木棍一高一低横搭在两人肩膀上,一个木桶在棍子中间晃晃悠悠地抖动着,露出了灰色棉花的老棉袄,很不合体地裹在两位老人身上。走在前面的老妇人,一只手紧紧攥住肩上的木棍,另一只手用力提着棉裤的后腰边角,嘴里“咿咿呀呀”地吆喝着什么,老头双眼死死盯着前方,身子僵硬、机械地顺着木棍牵拉的方向前移……

从旁边路人的述说中得知,这是一对年近七旬的孤寡老人,他们几个未成年的子女,十几年前就因疾病和饥饿相继夭折。老头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老妇人是个聋哑人。“他们就住在那边,每天风雨无阻,准时来河沟里抬泉水”,顺着路人手指的方向,公路南边的土坡上,一排低矮的窑洞被风干的玉米秆分割成了一个个小院落,一条弯弯曲曲坡路,把村落与公路连在一起。

泉水“汩汩”有节奏地鸣唱着,“我听见娃娃们的叫唤声了”,坐在河沟里一块石头上的老头,反复大声喊叫着这句话,引来了路人的围观。“就这句话,已经在这里喊了十几个年头”,一个在河沟里打柴的老人介绍说。老妇人蹲在泉眼旁边,左手按着木桶,右手抡起木瓢开始盛水。泉眼“呼呼”冒着白色的热气,明净的泉水,出现了一张布满皱纹、苍老清瘦的面孔,嘴里又开始“咿咿呀呀”地呼唤着什么。“她在呼唤自己的娃娃们,不要打搅,他们怕给别人添麻烦,十几个年头一直是这样”,几个想上前帮忙的路人,被打柴的老者摆手制止了。老人说,泉水能养人,她的几个孩子活着时,天天都来这里喝水,孩子们走后,她在这里一连哭嚎了多少个日子,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了。围观的人群中,好多人眼中噙满泪水。这幅画面,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际,多少年都挥之不去。

如今,这眼泉水上边的公路,变得更宽、更平坦了,气派的候车室替换了原来简易的候车点,公路旁边土坡下的平地上,矗起了一排排整齐的二层农家小院落,昔日那排低矮的窑洞,已经成为人们对那个时代的回忆。但在我的记忆中,这眼泉水的“汩汩”鸣唱声,还有那“咿咿呀呀”叫声、呼喊亲人的声音,就是世界上最动听、最美妙的音符——因为世间有太多值得人们记忆和珍惜的东西。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