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稿酬标准已多年未变 写作尊严不可忽视
最近,一位知名作家在某省作协会议上感慨:“物价不断增长而稿酬标准已多年未变,作家依靠创作纯文学谋生日益艰难,这些因素加剧了文学生态的恶化。”相信这也是许多文字工作者的共同心声。一方面,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迫切性日益凸显,一方面,以文为生却成为一件艰难的事。这一矛盾,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稿酬标准缘何成了“被春天遗忘的角落”?不完全和虚假的信息遮蔽了整个行业的真实现状。有些作家很富,有些写手很穷。前段时间出炉的“2011年中国作家财富排行榜”,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年收入超过2400万元的某作家似乎在告诉社会,写作是一件相当体面的事,“穷酸”再也不是文人的特点了。但是,作为码字群体中的一员,笔者确实能感觉到以文为生在这个时代的卑微。而那些单纯以文为生的职业撰稿人,则可能更加举步维艰,甚至穷困潦倒。
据一项统计,到2011年,中国靠稿酬生存的自由撰稿人已不足千人。具体数字也许不大准确,但它起码揭示了一个真相:相对于13亿人口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没有任何其他职业附依的自由撰稿人,为数实在太少。记得在今年春天“作家声讨百度”事件之中,许多知名作家都对当前作家的生存现状大倒苦水,“住不起星级酒店”、“为了少花钱宁愿早退房”等现象经常发生。知名作家如此,那些不知名的作家、自由撰稿人就更加苦闷了,恐怕连基本生存也成问题。
稿酬虽然是“经济制度”的产物,但就写作而言,稿酬是文字工作持续持久存在的一种支撑。上世纪初,中国开始引入稿酬制度。回看现代文化史,许多日后声名显赫的大作家走出家庭,走进社会,拿到的第一份薪水就是报纸杂志给付的稿酬;许多新女性像娜拉一样出走后,赖稿酬为生,才有了生活和人格的独立。
为什么当代众多大作家都出在欧美?可以找到很多原因,但有一个原因不应被忽视:写作的尊严和独立。如果一个月写一篇文章足以谋生,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去把这篇文章写好呢?高稿酬,不一定直接造就精品,但一定能吸引更多的撰稿人,让大家更加积极地发挥创造力,让那些纯粹以写作为生的人过上独立、体面的写作生活。当写作成为这个社会有尊严的职业时,文人就有了底气,文化的尊严也才顺理成章。 (王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