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创建文明城市贵在让百姓得实惠
2011年12月20日,北京京西宾馆,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从中央领导手中接过“全国文明城市”奖牌。12月21日,长沙黄花机场,“全国文明城市”奖牌在志愿者、环卫工人、道德模范等各界代表手里传递。陈润儿说,这个传递有两层含义。一是十年赶考的文明成果归功于长沙人民的努力,二是长沙文明城市的风采还需长沙人民继续参与抒写。十年来,长沙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将文明创建工作写进市党代会报告和决议,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长沙市“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长沙建设和谐社会的纲要。
城市在争取各类荣誉的过程中,同样要找准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真正让“城市荣誉”惠及民众,才能激发起公众参与争创“城市荣誉”的积极性,湖南省长沙市之所以能够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正是由于长沙市委、市政府牢牢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的思想理念,通过在创建过程中不断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公众的文明素养等,真正让广大市民认识到了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并纷纷用实际行动来投入创建活动当中。
然而,近年来,一些城市陷入盲目追逐“城市荣誉”的怪圈,打着所谓“为顺应民意”、“为老百姓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等炫目的幌子,却在大搞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不可否认,对于任何一座城市来说,如果能凭借真正“实力”捧得各项殊荣,无疑是城市的骄傲,也会让当地百姓感到自豪。但是,如果凭借着各式各样的“花架子”,甚至是不着边际的汇报与吹捧而蒙混过关,或许,如此荣誉只会给少数领导干部脸上“贴金”,为有关领导进步升迁增加一枚砝码,不仅无法带给百姓幸福感,而且会因此让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俗话说得好: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我想,对于任何城市来说,能否贴上“文明城市”等各类“标签”并非最重要的,而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远比获得“文明城市”等荣誉更重要。 (陈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