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先让企业家回归到实体经济中来
在今年的两会上,来自民营企业界的代表和委员们就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如何打破垄断,如何更好地落实“新36条”,如何给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更宽松的政策,如何实现减税,如何把贯彻“新36条”实施细则落到实处等等现实问题提了大量的建议。目前,无论是各级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各界及媒体,都对防范产业“空心化”,强化实体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共识。
经济结构的问题,显然需要通过转型来实现,这不仅仅是企业要转型,更主要的是国家在产业政策上也要有一个大的转型。过于追求GDP,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已出现诸多的不适应。而一部分民营企业家的精神扭曲,其实不能完全归罪于企业家本身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全社会的价值判断的扭曲,投机取巧,一夜暴富,炒房、炒钱、炒矿、炒农产品、炒原材料等等,使得企业家的实业精神在不断地丧失,都急着挣钱。
笔者认为,当下最需要解决的是先让企业家回归,也就是让企业家精神回归。民营企业家自己都说,现在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环境的健康。显然环境健康包括市场准入、融资难、税负重,政府需要自身改革,取消审批,真正地实现有进有退,给民营企业留出空间等等,但在健康环境中,还有全社会形成的大环境,那就是营造让勤劳做实业能富,创新做实业大富的市场环境和舆论氛围。实体经济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实业是国家之本,没有了实业,对中国这样一个已过13亿人口的大国来讲,可能是“空中楼阁”。
当下全社会应该呼唤企业家精神的回归,全社会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同时在具体回归办法上,应采取“放”和“扶”。所谓的“放”,就是市场和金融的放开;“扶”,就是针对实体经济,政府无论是在产业政策和税收上要大力地扶持,给予更宽松和最优惠倾斜,这样不仅使资本回归实业,企业家也热衷实业,回归实业。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金融工作会议,都在力求实现经济“脱虚向实”,并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要想实现“稳中求进”,其关键也是如何做好实体经济这篇大文章。
而防范产业“空心化”,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先让企业家回归到实体经济中来。这样中国的实体经济才能有好的前景和未来。 (张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