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03月21日
企业新闻
02

从欠薪27个月到工资年均增长19.6%

一个特困企业六年的翻身仗

看着职工的工资条,陕西省建筑构建公司人事主管刘伟感慨万千:“6年前,我们都在为饭碗发愁,没想到如今不仅年年涨工资,企业还在去年10月建成集资经适房,为150户职工解决了住房问题。”

6年前的“构建厂”什么样?记者在党委书记、总经理赵峰的工作笔记上找到了答案:1992年到2002年,企业抵押担保贷款本息合计11500万元,1995年到2005年拖欠职工工资640万元,其中行政保卫部一名职工,最长被拖欠工资27个月。

1973年,陕西省建工局砼构件厂在省一建加工厂、省五建加工厂的基础上组建成立,1984年更名为陕西省建筑构件公司,主要生产混凝土预制构件。然而,1992年起,由于混凝土抗拉效果较差,钢结构多用于高层建筑,构件厂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社会需求减少,生产日渐萎缩,安全生产系统简陋残缺,销售市场几近崩溃。构件厂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企业还是这个企业,如今情况却大不一样。据统计,2011年省建筑构建公司完成总产值2.95亿元,比上年增长34%,实现利润161万元,比上年增长2.87倍。在岗职工工资更是由2005年的13908元增长到2011年的40680元,年均增长19.6%。

短短五年时间,企业打赢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他们靠的是什么?说起2004年底刚到任时的情景,赵峰只说了4个字:“不堪回首。”此前两任法人代表被上级“双开”。11500万元的债务,涉及东方、长城资产公司、陕西信合、西安银行、工行、建行、农行等金融机构和几个民营投资公司。硬着头皮,赵峰一头扎进车间,一个多月的时间白天看现场,找员工了解情况;晚上看资料,分析亏损的原因。他概括了四个原因: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改造滞后;二是债台高筑、财务负担重,创利能力差;三是技术落后,规模小,竞争能力弱;四是管理不严,管理权分散,粗放经营。

要甩掉“穷帽子”,赵峰决心“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不该花的每一分钱都要较真。小到几毛钱的螺丝,大到上千元的设备,采购时都要层层审批签字,全程跟踪管理。凡涉及职工利益的事务,无论大小一律经过职代会讨论。就这样,跑冒滴漏的事渐渐少了,公司用六年时间解决了债务问题,为企业整体改制创造了条件。

有了条件,还要有机制。说了多年的干部、劳动、分配制度改革,这回动了真格的。员工分配与业绩直接挂钩,调整工龄津贴、职务津贴、实行了职称与执业资格津贴,增加了效益浮动工资;设立人才津贴,重奖为扭亏做出贡献的职工。员工感受到了扭亏的压力,也有了扭亏的劲头。同时,全面提高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职工住房公积金单位缴费从5%提高到10%;投入16万元为364名职工安排了健康体检;投资近30万元整治家属区环境及停车位、大门收费系统、装修退休职工活动中心,改善了职工居住环境。

通过几年的努力工作,企业为职工着想,职工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大大改善了干群关系,形成了企业改革发展的合力和凝聚力。目前企业虽有了起色,赵峰等一干人却并不满足。他们清醒地看到之所以企业经济运行被卡住“脖子”,市场是关键。公司在巩固西安及周边市场份额的同时,建立起用户档案,努力挖掘潜在用户,继续加大延安、榆林、鄂尔多斯市场和上海市场的开拓力度。

本报记者 刘楠 实习生 汪文娟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