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04月02日

陕西工人报憩心亭 有一种爱不能等待 初春 那只热水袋 人生当如史铁生 网 春夜 清明 醉在康定

当前版:第A4版:憩心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憩心亭
04

清明

文/张鹰

清明,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又称扫坟节、踏青节。民谚道:“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可见清明在我国农业中的时节界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明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故人的节日。主要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活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清明》,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张泽瑞的《清明上河图》,则把我们带入北宋东京汴梁城一番太平盛世的盛景。但在起初,清明并不是这种意味,而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这种春耕的节气是怎样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衣节有关。寒衣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寒衣节这天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奠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人们在挖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移至墓地。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上升到取代寒衣节的地位。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伴以踏青游乐活动。民国时期,清明节除沿袭扫墓、踏青等习俗外,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个节日。充分利用清明节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大中小学,广泛开展以缅怀革命先烈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歌曲演唱会和主题班会等活动。现今,各地还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上祭先烈”活动,通过网上祭祖,网上征文的形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怀念之情,激励后辈更加珍惜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努力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2009年国务院将“清明”定为公休日放假一天,以便广大群众祭奠以故亲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