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让农民工享受市民待遇
——新城区新民社区工会农民工之家小记
4月7日下午4点,张满柱整理好货架,跟邻居打了声招呼,便急匆匆地走出杂货铺,穿过新民社区老旧的家属楼,径直走到社区办公室最后一间小平房前,才慢下脚步。透过窗户,他的目光扫过一排端坐的小学生,停在儿子张岸森的脸上。看见儿子捧着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他严肃的面孔才舒展开笑容。
2006年底,来自兴平的张满柱夫妇初到西安市,人生地不熟,找不到工作,又没地方住,经同乡介绍,来到新城区西一路街道新民社区工会。在工会主席的帮助下,租到一套一室一厅的单元房,才有了安身之地。慢慢地,张满柱在西一路街道口开起了一家卖调料干货的杂货铺,小日子也日渐红火,可最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还在念小学的张岸森的课余生活。自2010年起,社区工会开办了农民工之家,每周三、周六下午专门组织农民工子女看书学习。一开始,张满柱满脑子怀疑,“一帮小碎娃在一起,还能干出点啥好事?”经过几次偷偷“侦查”后,他逢人便夸农民工之家真贴心。
如今,在新民社区登记在册的农民工有169人,大多集中于餐饮服务行业。社区工会主席刘梅花有自己的一套工作原则:“农民工来城里打工,就要和市民享受同等的待遇。不管是找房子、找工作,还是孩子入学、办理城镇医保,有什么问题只要来到农民工之家,都会给他们一个满意的解决。”谈起开办农民工之家的契机,刘梅花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2010年6月的一个早上,刘梅花接到一个20岁左右小伙子的投诉。小伙子称自己在附近一家餐饮企业工作,工作刚满一个月,家人让回家收麦子,他跟老板提出辞职,老板却不支付当月的工资,无奈只得求助工会。社区工会多次上门宣传《劳动法》政策,经调解双方达成共识,握手言和。这件事后,刘梅花意识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社区工会的“牛鼻子”工作,因此,社区工会将就业、子女教育、维权等农民工关切的问题,全部纳入工会重点工作的范围,挂牌成立了农民工之家。让社区工会成为一个为农民工依靠和说话的地方,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为了使农民工安心就业,社区工会积极开展各种服务活动。筹备建立了“新民工会书屋”,号召广大职工群众踊跃捐书,共募捐图书6000余册,课余时间,社区农民工子女就会到工会书屋写作业、阅读图书,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业余生活。几年来,社区工会加强“送信息、送岗位、送技术”活动,积极组织农民工参加各级工会举办的培训和就业洽谈会,通过组织开展企业与农民工的“共同约定行动”,建立了工会就业信息平台,为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职业介绍一条龙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截至目前,实现再就业人员1625名。同时,以“社区搭台显身手、才艺展示亮绝活”为载体,积极整合有效资源,广泛开展农民工技术大比武活动,让农民工在参与中收获快乐,在体验中受到教育。
对于今后的工作,刘梅花有自己的想法:“下大力气把通讯市场组织起来,成立工会联合会。让更多的农民工享受到工会的温暖。”
本报记者 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