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堵”莫如“疏”
连日来青少年沉迷于手机、网络的问题,令家长、学校忧心如焚。有人撰文提出,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愉悦的同时,也带来了伤害,教育要跟进。笔者赞成这一观点,认为从中小学开始,课堂上就要讲正确使用网络。网络上有大千世界,更是表现自我、交流情感、随时呼应的平台,这些都对青少年具有极大吸引力。网络影响一代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念、综合素养与行为方式,教育必须参与其中。
网络对于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网络给普通人提供了大量信息和机会,缩小了许多人之间差别,推动社会进步。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面对网络带来的快速变化,社会、个人特别是青少年都有若干难以适应、消化不良的问题,很多人面对海量信息不知所措,无从取舍。青少年自制力差,更容易陷入网络不能自拔。这也是一种社会异化现象,即信息异化。
常见年轻人随时随地“手不释机”收发短信。恕我直言,其中不少内容是无聊的调侃、段子。年轻人学习、做事三心二意肯定不行。上学,尤其是上大学本应珍惜机会,集中时间精力努力学习打基础的,可是上网、打游戏占用了那么多自习、阅读、锻炼的时间,掌上电脑问世后更有许多人爱不释手。乘车时玩游戏坐过了站,过马路发短信不看红绿灯,这在精神方面已是一种亚健康状态。补救之道是下功夫持之以恒来更新民族精神,重建文化。从娃娃抓起,教育是主渠道之一。
近来常听说有些学校没收学生的手机,极端的还有高中生因违规带手机上学而被开除的。这些做法未免有些粗暴,就像广播、电视当初也曾被一些国家禁止那样,技术进步的潮流阻挡不住。与其禁手机,莫不如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同时制订规章,限制使用的时间、场合,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这也是教育的使命之一。 (陈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