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双料技师”王伟
5月11日早晨7点45分,王伟像往常一样推开工房的大门,开启6台大张检查机的电脑,逐一查看晚班的工作留言。除了一台设备晚班留言“产品出现破口现象,经调试,恢复正常”以外,所有设备运转正常。他脸上逐渐露出欣慰的笑容:“今天,大家可以顺畅的干活了。”
“技术王”是整个检查车间对王伟的评价,大家都说自从“技术王”来了以后,机子好开多了,设备的故障率也比上年降低了一半多。大张机的各项调试维修技术王伟烂熟于心,对车间不同时期引进,不同型号设备的特点和性能更是如数家珍。在大张机工房,哪台机器稍有异常声响,都瞒不过他那双灵敏的耳朵。
一张人民币,从手工雕刻模板到印刷出厂,至少要经过十多道工序。检查车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宏观上检查一张张从印刷机上下来的印着24张人民币的大版,有没有出现质量问题。“比如色彩是否准确,是否有破损、有没有漏印。”王伟告诉记者,这个环节以前全靠职工手工作业,这种检验质量的工作十分辛苦和单调。“试想每小时、每天、每月、每年都是盯着同一画面数数字,是很枯燥的一件事。”自2003年起,厂里引进了大张检查机,减轻了职工的工作量。可大家谁都没有接触过新设备。设备故障频现,几乎成为了生产的瓶颈。
2009年12月,王伟从胶印车间转岗至检查车间。从那时起,钻研设备便成了他努力的方向。不到一年时间,他便通过了行业钞券大张机检工技师技能资格鉴定,成为行业特殊工种中第一个具有胶印和机检技师资格的双料技师。
上午九时刚过,工房里便传来呼叫“技术王”的急切声音。一台大张检查机正常运转两小时后,又出现了夜班时的“破口”现象。职工们着急,却怎么都找不到问题出在哪。王伟一路小跑来到设备前,贴近身子,细细地听机器工作时发出的响动。总结了3条可能引起故障的原因,便和机长一起逐个排查故障。“交接过程没有问题,牙排完好,那就应该是过桥板的问题了。”王伟一边说,一边翻看过桥板。果然,因为一颗螺丝没有上紧,导致过桥板鼓起,影响了生产。一个问题的排除,前后没超过10分钟。
回到办公室,王伟拿出自己的“备课本”,把刚刚的故障处理过程记了上去。“周末讲课时,这又能成为一个生动的例子了。”记者发现,除了3个画满花花绿绿电路图的教案本以外,在王伟的办公桌上还有一本几乎被翻烂的《大张产品检查机结构与原理》。随手翻开,书上各处写满了各种数据和不同颜色的笔记。王伟解释说:“因为这本书编印的比较早,很多地方有不完善之处,我习惯把调修设备中发现的新经验和要点批注记录在书上,也方便以后给大家讲课。”今年年初开始,除了设备保障外,王伟承接了一项全新的任务,人员培训,检查车间的“首席培训师”,是车间职工送给他的另外一个封号。
对于省级劳模这个荣誉,王伟很不好意思。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只不过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而已。”现在,他全部的打算都是培养新人。“技术工人培养起来,需要好多年的沉淀,我希望能给更多的年轻人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本报记者 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