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女人的故事
——记吴起采油厂铁边城采油大队南庄畔女子采油队
吴起采油厂铁边城采油大队南庄畔女子采油队成立于2009年10月。区队下设22个采油班站、5个检查站、3个注水站、1个输油站。采油队所辖井场68宗,共有职工158名,其中女职工146名,占全队人数的92%。
南庄畔女子区队职工从各个大队抽调而来,员工业务技能和自身素质参差不齐,领导曾为这些柔弱的姑娘们能否胜任艰巨的工作而担心。但通过对所辖人员基本情况的摸底和合理的分配,通过“一日一练、一周一技、一月一考”,这些女工很快适应了工作岗位,在大队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绩效考核和班站长竞聘的体制大变革下,她们便以新时代石油女性的风采,赫然肩负起了石油事业发展的重担,她们在平凡的采油工作岗位上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面对接踵而来的褒奖,她们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是更加脚踏实地忘我工作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石油事业的那份真情。
扎根一线的“弱女子”
在常人眼里,采油一线职工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对于这些女工来说,更是可想而知,好多人认为女人对机械是不“感冒”的,更别说要与这些“磕头虫”日夜相伴了。对抽油机这种大型机械的日常保养和维护,完全是个体力活,添加润滑用的黄油,更换皮带,更换盘根,就是男人操作起来,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何况这些“弱女子”?而对她们而言,这却是“必修课”!
都说女人天生就是被呵护的对象,但这群“娘子军”们却撑起了铁边城采油大队的“半边天”。如果说对抽油机的保养和维护只是牛刀小试,那么对整个井场的有效运作管理就是她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大量的数据计量,报表统计,需要极大的耐性。南庄畔女子采油区队的队长许彩芸,便是她们中的佼佼者。许队长原本是黄龙小学的老师,2008年进入吴起采油厂工作,2009年调入铁边城采油大队后,从站长做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年多的时间里,就一跃成为采油队的技术骨干。2009年10月成立南庄畔女子采油区队后,就被聘用为副队长,因工作成绩突出,短短9个月,又被提拔为队长。
装扮井场“美容师”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女工们每天和抽油机、黄油打交道,日复一日工作服上油迹斑斑。最让人难以忍受的还是夏天那酷热的阳光。一天下来,脸被晒得黝黑,还经常蜕皮,她们放弃了自己的美丽,用勤劳的双手担当起了井场的美容师。宁可自己脏点累点,也不让设备不清洁。哪台设备该怎么保养、抽油机平衡该怎么调整,她们都了然于胸,在工作中她们严格按操作规程完成作业任务。经常是一天忙活下来满身的油污,汗水湿透了工作服。
孤寂并快乐着
工作之余的闲暇,孤寂最难熬,怎样合理有效利用这些时间?那就是读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随手翻开一本300多页的厚重的笔记本,那整齐隽秀的字迹,认真仔细的劲儿跃然纸上,这仿佛不是在书写笔记,而是艺术家在完成自己的作品,着实让人感动不已。
一位女采油工在笔记中写道:节省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吧,有意义的事不一定大家都认同,只要符合你的价值观。当你做成一件你想做而以前没信心做的事,你就会获得满足感,那就是有意义的事。“有意义”,多么朴实无华,正如她们一样,用朴实的行动践行“像蜗牛一样坚持不懈,似蜜蜂一般辛勤劳作,同黄牛一样埋头苦干”。
没有真正进山,没有亲身体验她们生活的点滴,就无法想象荒原深处的孤独、寂寞。生活虽然很孤寂,但是也要自己给自己找乐子,平时要是没事儿,她们就几个人凑在一起,看看电视,绣绣十字绣,做点剪纸、毛线编织等。
“女工之家”,这是她们给自己的宿舍起的名字,简陋的房间,被收拾得干净整洁,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墙壁上贴满了她们自己的书法、剪纸等“作品”,写上励志的警句名言。这些极尽心思的装饰,令整个寝室显得无比温馨,自然,人要是住在这样的宿舍里,也有了些许家的感觉。
这就是南庄畔女子采油区队的女工们,她们洒脱里蕴藏着刚毅,朴实中透着灵性;她们用火红的工农和纤巧的双手绘就着一道亮丽的石油风景线;她们用青春谱写着奉献的篇章;所有的付出都只为吴起石油事业美好的明天无怨无悔。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