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06月28日
头版
01

路干净,人心也就干净了

——记省劳模、渭南市临渭区环卫工郭芳菊

今年58岁的郭芳菊有着洪亮的大嗓门,也有令人羡慕的好身体。花白短发,消瘦身材,一件环卫黄马甲穿在她身上,宽大的有点不合身。其实她并不太清楚省级劳模有多重的分量,在她心里“劳动最光荣”就是一个很淳朴的想法。表彰会归来,同事还是那些同事,要清扫的道路依旧那么长。

像所有普通的农村老太太一样,郭芳菊儿女务农,家境一般。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渭南市临渭区马渡村的土地大部分已被国家征用,家里的农活越来越少,本该是享清福的年纪,但干了一辈子农活的她,硬是闲不下来。就这样,2006年郭芳菊报名成为了一名清扫环卫工人。

民生路北段处于城乡结合部,也是城市的主干道之一,车速快,清扫保洁难度大,工作量也大。2009年,渭南创卫进入关键时期,对清扫保洁要求很高,当时郭芳菊所在的民生北路复线建设完工,路上堆放的沙子、石块一堆一堆,调整清扫环卫工人到新路段,谁都不愿意去。郭芳菊主动请缨,把这的脏、乱、差路段作为自己的片区,叫上家属帮忙,用一天时间就把该路段清扫了出来,清理的沙石有1000余立方米,圆满完成了路段的交付使用任务。

“脏、累、苦”是环卫工作的共性,但没人听过郭芳菊抱怨。她每天的作息时间有一张很规律的图表:凌晨5点起身,5点半到路上开始作业,7时半清扫结束,8开始保洁,上午12点半回家吃饭,下午4点第二次清扫。就在这枯燥的循环间,她摸索总结出了一套扫地的“学问”:一般说来,扫大街要有两个人配合,一人负责“漫面”,就是把路两侧的垃圾聚拢到道牙位置,另一人负责“推边儿”,就是跟在后面把扫到边上的垃圾拢成堆儿。另外,清扫时拿扫帚也有讲究,两只手握扫帚柄时距离要拉开一些,扫的时候,靠近扫帚上端的手用力要大些,另一只手用力小些,扫起来才会轻松省劲。

路沿石、下水道口、绿化带,这些地方扫帚派不上用场,郭芳菊就用手掏,掏出来的垃圾杂物恶臭难闻,还有玻璃渣子和碎砖块。长年累月,她的双手布满老茧,伤痕累累。“辛苦点没啥,最头痛的是路上拉沙、拉货的大车多,伤扫帚。”郭芳菊一边说一边把她的“秘密武器”展示给记者看。“以前组里都是买竹扫帚扫地,不耐用,20天就能扫坏一把。我们自己找些编织袋拆开,剪成小条缠在磨坏的扫帚梢头上,扎好后用上半年不成问题,扫起来也方便。”就这样,这些自制的花花绿绿的大扫帚,陪着郭芳菊一干就是6年多。

晚上7点半,郭芳菊完成了一天最后一次保洁工作。回到家里,她打开老式收音机,边听秦腔边给自己做饭。“咋能不累呢?”她说:“但心里是满足的。”因为她相信“路干净,人心也就干净了。” 本报记者 刘楠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