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日子
文/姜虎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也就是说,君子吃饭未必太好、太饱,居住也未必太好,但是你要认认真真做事,同时要向比较有道德的高尚的人看齐。惟有这样,才算好学。如果我们学圣贤之书,和圣人进行对话的时候,自身的道德修养也会得以提升,那么读书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不过,我想这种享受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得到。能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依我看来也需要缘分。缘深,似乎成了书呆子,愚不可及;缘浅,开卷无益,掩卷茫然。
少年时代常常翘首渴盼暑假的到来,那时就能逃脱功课日复一日的重负,可随心所欲地把平日里被妈妈斥为“闲书”的一一读过。从《故事会》到《西游记》,从《平凡的世界》到《战争与和平》。爸爸学校阅览室的旧书,被我翻了个底朝天。觅一片浓荫,铺一张凉席,握一卷好书,倦了就躺下来,看晴日朗朗,白云悠悠。好不惬意的岁月!
虽说参加工作后,书买的不多,总觉得书非借不能读也。但还是有几本心爱的书,常看的,不在书架上,而在桌上,要不在床上,总之是伸手可及的地方。课余饭后,或是临睡觉前,总喜欢捧一册在手。长篇大论也好,书报杂志也行,还有与工作有帮助的各类教育书籍,林林总总,不拘一格。《读者》、《周国平文集》、《于丹作品集》都是我的最爱。虽然是读别人的故事,别人的心情,可那些天真烂漫、拼搏进取、休闲雅致的意境,让我在读懂别人的同时,也读懂了自己。那淡淡的书香、浓浓的情谊、质朴的语言以及一腔真挚的情感,尤其是于丹作品中那份宁静的处世之情,使我浮躁的心灵慢慢平静。而周国平哲学著作中的智慧与空灵,使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
读书的习惯一经养成,有时候忙得几天顾不上摸书,就会有一种母亲丢下孩子外出的焦虑感。我总是十分刻意地选择读书的环境,对于我,读书是一种享受,就象迷信的人看风水选吉日一样,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心灵,才能充分领悟读书的乐趣。
春日的清晨,空气中流动着青草的呼吸,小鸟也在县委办公楼上叽叽喳喳。这时最想携一本与新鲜晨光协调的书,找块“宝地”坐下来,在晨曦中,开始品味晨读的特别感受。晨读的书最好是名家诗词,或意境绝佳的散文精品,细读下,直觉口舌生香,你的心便展开了一对任意翱翔的翅膀,摒弃了世俗的烦恼,没有荣辱沉浮。心儿是透明的、单纯的、清澈的。
在雷雨过后,一边听屋檐雨珠滴落的声音,一边在窗前读书。虽是炎热季节,可树叶呈现出清凉的绿意,愈发的茂盛,“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单调的雨声最容易使人陷入深深的暇思,思绪渐渐变得凝重、悠长起来,岁月积淀的尘埃被冲出来了……此时,文笔所到之处,无一不是真切的心灵独白。
秋风习习,枫叶飘落,满地黄花堆积,不必把盏执酒,也不必红袖添香,只要夜深人静,给自己一个纯属个人的独立空间,便可物我两忘,神游书海了。
书斋里的一盏灯火,一段寓意深远的文字,都可以让屋子被淡淡的书香浸润,那澄明而清澈的光,陪伴我在读书的夜晚不再寂寞。更何况,屋子的暖气烧得热热的,我都不用像郁达夫那样需要自己不断地“再加一次煤”。在这样的冬夜,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读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