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墙凭吊
文/徐悦
走进耶路撒冷老城,感受尤深的,是它的厚重和神秘。无论你身处哪个区,基督教区、穆斯林地区,抑或是犹太区、亚美尼亚区,都一样。
现在,我和犹太朋友卡尔将要去的,是被犹太人视为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哭墙。它原本并非一堵墙,而是犹太教的圣殿。战争中,古罗马将军的一把火,使圣殿变成了现在的这堵墙,成为犹太人凭吊历史的地方。
走出安检处,出口有许多箱子,里面都是纸帽子。卡尔告诉我,必须戴上帽子才能靠近哭墙。犹太人相信哭墙的上方就是上帝,让脑袋直接对着上帝是大不敬,所以必须戴上帽子。
我们戴好帽子前往祷告区。这里,男女是分开的,按照男左女右的规则分别进入。我们进去时还是清晨,但墙前已经站满了犹太教徒,他们轻轻地抚摸着墙壁,默默地祈祷着,圣洁的脸上满是虔诚。我也像教徒一样,抚摸墙壁。墙壁光滑,但也有明显的缝隙。我看到这些缝隙里,塞满了写着各种文字的字条。我以为是“到此一游”之类的文字,展读之下,才知道,这是世界各地来这里人民的许愿。我能看懂的文字里,无一例外的,都是祈求和平。这文字中,当然我也看到了汉字。这时,我听到有人放声大哭,其声悲怆却溢满宗教的神秘味道。卡尔悄声告诉我,高声痛哭的,一般是异乡回来的犹太人。他们回归圣地,缅怀先辈,追忆民族苦难。这哭墙之名即由此而来。听着这哭声,心中油然而起的,是乡音的萦绕。故土,故乡,故国,永远是漂泊游子的溯源。
哭墙其实不仅仅是一堵墙,除了供教徒祈祷的,高约18米、长50米,中间屏风相隔的男女祈祷墙外,还有一座图书馆,在墙的最左边,里面堆满了犹太教的经文典籍。在墙的最右侧,有一个小小的入口,通向Dome ofRock。我看到有穿着警服的警卫把守。卡尔告诉我,走过这个门,就离开了以色列,走进巴勒斯坦了。听了这话,我似乎隐约听到传来了隆隆的枪炮声,与这里的宁静平和是那样的不协调不和谐。好像是为了衬托我的臆想,墙前的哭声更悲切起来。我忽然明白,这哭,不一样是对和平的祈求吗?
我和卡尔默默地走出站口,再一次回首望去,却看到哭墙和远处的伊斯兰教的萨赫莱清真寺矗立在一起,那样的安详、祥和。
是的,和平永远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