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08月15日
综合新闻
02

“网购”惊人漏洞:

6000多万网民一年被骗300多亿元

日前,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等部门联合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过去一年间,全国超过6000万网民因网络诈骗损失300多亿元。业内人士表示,网络诈骗金额正逐年上升,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措施加以遏止,解决制约中国网络零售业的这一突出问题。

三成网购消费者遭遇诈骗网站

从事设计工作的吉林长春市民刘其此前打算购买某品牌一款复古运动鞋,他在当地商场和一些知名网店都未买到中意的款式。

今年7月20日,他在百度上查到一家网址为“www.china-newbalance.com”的网店,该网站在注明为某国际品牌中国官网,且声称100%正品保证,假一赔十,并支持网银在线支付。

登录后刘其发现,该网站鞋品不仅款式全,而且折扣大。经过搜索,他打算购买的那款原价659元的蓝色复古鞋,网站标价只有549元,并免费邮寄。刘其很快便完成支付。

7月28日,刘其收到包裹后发现,对方寄来的鞋无论从颜色、做工、用料等方面都与此前在商场看到的款式差别很大。“做工特别粗糙,凭我直观感觉,肯定是假货!”刘其说,他没有签收,而是选择“因质量问题退回”。

他致电该网站客服人员,对方一再表示,“100%保证正品,支持专柜验货”,并挂断电话。

此后,刘其多次拨打电话,对方始终处于无人接听。而当他打算通过第三方支付进行退款时才发现,该网站根本不支持第三方支付,钱款早已打入对方账户。

跟刘其一样,目前全国每年有数千万网民遭遇着网络诈骗。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12年中国网站可信验证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过去一年间,在有网购经历的网民中,31.8%的网民曾直接遭遇诈骗网站,网购遇骗网民的规模达到6169万。保守估算,每年因诈骗网站给网民造成的损失不低于308亿元。

诈骗者伎俩得逞 暴露监管漏洞

网络诈骗实施过程中,假货泛滥和虚假宣传是网络诈骗主要表现,他们通过低价诱骗网民上钩。

伎俩一:诈骗网站借助搜索引擎,让其网站排在推广链接前列,并制造大量同样模板网站轮番推广。

伎俩二:不同网站联系方式都一样,通常只留有一个手机号、QQ号或400免费电话号码。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信息。

伎俩三、诈骗者通常模仿市场上热门名站建立仿冒网站,页面几乎以假乱真。

“尽管仿冒网站页面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但仔细辨别后还是可以识别的。”此外,长春市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钟萍表示,诈骗者经常会在网站上制造虚假人气,显示已有成百上千人购买,迷惑消费者。

“这些诈骗网站根本没有在工商部门注册,他们利用境外服务器随便建立网站。看似合法公司,通信信息除了QQ就是虚拟网络电话,无法确定其具体据点。”吉林省公安厅刑侦局民警肖楠说。

“因此,消费者在网购时,应尽量选择信誉好的知名网站。重要的是,一定要确保其支持第三方支付,否则一旦受骗很难维权。”钟萍表示。

维权难源于管理弱 强化行政、法律手段迫在眉睫

报告显示,受骗网购消费者中,有七成消费金额在500-2000元之间。

许多消费者表示,由于网购过程中没有任何消费凭证,消费者无法提供购买时间、地点、价格、商品名称等相关信息,因此当地消费者协会也没有办法解决。

如果到公安机关报案,需要提供更多的相关证据,如网站交易截图等。“本身损失金额也不大,与其这么麻烦,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多放在工作上。”一些消费者说。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雪峰表示,由于电子数据易于修改,经营者在发现被追查时,往往利用技术手段修改或毁灭侵权证据,使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对数据的真实可靠性难以确定,甚至根本就无从取证,造成侵权责任认定难。

多位专家表示,我国亟待建立一个覆盖广泛的互联网可信验证服务体系,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网站可信识别服务。国内知名电子商务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柴跃廷说,除政府监管及第三方信息验证的事前防御外,对互联网的安全及信用保障还需要事后的法律救济这一屏障,为互联网侵权的法律救济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方面可以通过行政救济或司法救济弥补受害人的损失;另一方面在于对侵权人施以惩戒,对互联网参与者起到警示作用。”他说。 (王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