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08月29日

陕西工人报一线新闻 火车司机袁巧喜的“安全经” 樊蒲生在葫芦上绘制人生 图片新闻 创造15年无事故的奇迹 脊梁 白领何以陷“困境” 老英模的新故事 张工的“百宝箱” 图片新闻

当前版:第A3版:一线新闻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一线新闻
03

樊蒲生在葫芦上绘制人生

樊蒲生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蒲白矿业公司的退休职工,1998年从司机的岗位退休之后本想实现自己的梦想,旅游写游记,搞业余文学创作,但现实往往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70多岁的老母亲突然病倒,卧床不起离不开人,司机的职业造就了老樊在家待不住的性格,现在就要在家里伺候母亲,那里也不能去,出门买菜也不敢时间太长,这样极大的反差一下使他很难适应。老樊是一个很有修养的文化人,在照顾母亲的同时,一直琢磨找个让自己静下来的活,而又专心伺候母亲,整天看电视也不是个事儿。一次到上海看女儿,偶然的机会在浦东见一个外国人在葫芦上作画,激发了他的灵感和乐趣,没有任何绘画功底的老樊,从此就和葫芦结下了缘分。

从上海回到矿区后,老樊一下子就从市场上批发了30多个葫芦,在家一边伺候瘫痪在床的母亲,一边在葫芦上画画,而实际干起来远比他想象的复杂得多,一是自己没有绘画功底,一切都得从基本功练起,二是在葫芦上画画不单纯就是画,刻、烫、描这些技术都得掌握,同时对葫芦还要做防腐、色彩等技术处理,第一次30多个葫芦都失败了,第二、第三次……葫芦上的雕刻不像在木头与石头上,圆不说,而且表面上那些光滑的保护膜,不亚于金属体,就一个葫芦雕刻下来不知道要磨多少次刀片,划破多次手,一次次的失败樊蒲生不气妥,他为了掌握雕刻的刀工技术,在刻章处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为了掌握绘画临摹写字的本领,他购买了很多这方面的教材,为了降低成本,在自己房前屋后种葫芦,没有防腐处理的先例,他自己用盐酸搞化学配方,在三年的苦练时间内,他几乎半个月不出门,终于掌握了在葫芦上绘画的一些基本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对母亲也做到了精心照顾。

老樊对笔者说:他由开始的雕刻40多个葫芦不成一个产品,到现在是刻画一个成一个。他从葫芦种植开始对土壤的处理,到出苗后打岔、浇水等程序。他说葫芦的种植还比较复杂,地每两年就得倒茬一次,每个秧苗上只能留一个,种100株能成20个葫芦就算高产了,葫芦生长期150天,而自己将葫芦进行防腐处理后做成艺术品,简单的一个需要15天,复杂的得45天,一年下来就是能做成20件作品,提前就构思明年的作品计划,如果没有葫芦了或者损坏了,只能等来年葫芦下来了再雕刻,思路不能间断。走进老樊的工作室,整个是一个葫芦艺术的空间,让人耳目一新,他给我们滔滔不绝地回忆每个作品在制作成作品后面的故事,他说让他感觉最满意和付出劳动时间最长的就是这套老寿星,前后达两年时间,共26个,从不同形态表现了寿星快乐幸福的一面,这也是对瘫痪在床10年,已经85岁高龄母亲的美好祝愿,是精工细雕出来的,愿天下所有的老人都健康快乐,成为寿星。他的作品几乎都是系列的组图,所以,需要构思,他从网上查阅大量的资料、图片,然后采取照葫芦画瓢的方式,绘制成艺术组照,如伟人毛主席像、红楼梦人物等,表现的艺术难度和工艺相当大。老樊说:“现在已经成为了他每天必须干的事情,虽然随着年龄的增大,视力已经不允许自己再从事这项工作,但是,已经习惯了,就像年轻时开车一样,一天不摸方向盘就感觉心里难受。”

人的一生有各种各样的追求与乐趣,老樊从拿方向盘的岗位上退休之后,本来有很多很多适合和爱好去做的乐趣,母亲的瘫痪改变了他的初衷,偶然的葫芦“事件”激发了他的艺术灵感,由灵感绘制成了艺术作品,由作品体现人生,陶冶了情操,使晚年的生活更有意义和乐趣。 (王成祥)

图为老樊和他的宝贝葫芦。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