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09月18日
头版
01

一颗闪亮的“织女星”

——记十八大代表、陕西五环集团细纱车间工人孙金艳

8月23日上午9时许,在陕西五环(集团)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细纱车间见到孙金艳时,她正在细纱车间指导技术能手们接线头。一排排的机器走过去,只见她手指灵巧地上下翻飞,拉线头、接线头,几秒钟就把这一切做好了。

虽已进入秋季,室外仍烈日炎炎,棉纺厂更是热浪滚滚,尤其是细纱车间,保持在55℃左右的潮湿热空气下,不绝于耳的机器轰鸣,飘舞的细微棉絮直钻耳鼻……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孙金艳一干就是二十六年。

以勤补拙苦练技能

孙金艳出身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之家。孙金艳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她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并不是很多,但父亲说过的一句话却影响自己至今——干好活儿,别让领导说你。正是这简单的话语,以及父亲那认真工作态度的耳濡目染,对孙金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生活的艰难让孙金艳从小就懂得要珍惜工作机会。1986年10月,年仅18岁的孙金艳高中一毕业就参加工作,在五环集团做了一名细纱车间工人。

从此,在嘈杂的机器声中,孙金艳渡过了自己二十多年的青春。细纱挡车工在纺织厂是最苦最累的活,从上班到下班不允许停车,必须一刻不停地在车档里操作,巡回、清洁、接头、络纱。不管工作有多辛苦,孙金艳从来没说过一句累。

一米五的娇小身段让她在工作中有诸多不便。“当时进厂对女工的身高要求在一米六左右,我虽然被录用,但起初比较难适应工作,我只能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每天,孙金艳都要重复着同一个动作,踮起脚尖从车顶板上取粗纱锭。“别人一伸手就能够着,在取纱锭上我就比别人要慢一些,这只能让我在别的工序上争取时间——接线头。”

在孙金艳的工作服兜里,每天都揣着根棉纱,只要有一点时间,两只手就不闲着,一丝不苟地练着捻线的动作,甚至走在路上也会下意识地“手舞足蹈”起来,有时仅仅为缩短一秒钟的操作实践,看似简单的操作动作,她都要成千次、上万次的重复练习,努力做到心明、眼亮、手快、脚勤、动作准确到位。渐渐地,僵硬笨拙的手指变得灵活敏捷,操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渐渐地,孙金艳练成了一身过硬的操作本领,并多次在陕纺系统、西北五省区乃至全国纺织操作比武中获奖。

爱厂如家要强的纺织女工

孙金艳身体单薄,但她一直坚持每班早来晚走,扎扎实实做好接班和开车前的准备工作。在常人眼里,爱厂如家已经是一个过时的说法,孙金艳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它。为了工作,她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假,出满勤,干满点。

1987年,对于孙金艳来说是一个伤心年,父母的离世让她一直沉浸在伤痛中,工作成了她唯一的生活动力,也造就了一个“工作狂”的诞生。

教练要求每人看一台车,孙金艳要求看两台车。到了吃饭时间,别人都去吃饭,可她还在练操作,身边的人劝她工作重要、身体更重要时,她也只是笑笑,仍埋头苦干。下班了,别人都回家,只有她没有走。她把这个工作的地方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在她的心里,只有待在“家”里,心才是踏实的。

一次,孙金艳因外出参加操作技能比武,回来后产量落下一大截,按规定,她的指标可以按完成考核,但她心里却一直不踏实,为了把耽误的产量赶上去,孙金艳主动向领导请缨,要求扩台扩锭,增加工作量,别人看4台,她看5台,这一看就是十几年,月月指标名列前茅,年年超额完成计划任务。7年来她因扩台累计超产棉纱69吨,折合工作日达611天,等于7年干了9年4个月的工作量,被同事们称为跑在时间前面的人。

(下转二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