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09月18日

陕西工人报综合新闻 心贴心与职工交友 实打实为企业服务 雨中“急行军” 一颗闪亮的“织女星”

当前版:第A2版:综合新闻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综合新闻
02

雨中“急行军”

“即日起7:00至22:00限时禁止货车在二环内通行,现有通行证截至8月31日到期,并不再办理新证”。8月份,西安客运段忽然接到西安市交警支队通知。

虽然初衷是为了缓堵保畅,但这一消息还是让客运段全段吃了一惊,因为西安客运段现有运送卧具备品、餐料等生产用货车14辆,实行24小时运送,每日要运送68吨,21万件货品,才能保证旅客的正常需求。

据了解,西安客运段卧具备品运送分为客技站库内运送和站台运送。其中,库内卧具中转库即到即换,没有库房储存。货车按列车入库时间分班次从早7时到次日凌晨3时经八府庄洗涤厂到客技站不间断运送卧具;站台卧具中转库,也实行即到、即转、即更换,没有库房储存,按照列车到达、途径时间从早6时30分到晚上21时30分经洗涤厂到站台不间断运送卧具。列车餐料配送中心每日按列车始发时间不间断从自强路向站台运送餐料。

68吨的卧具餐料白天不能送怎么办?假如集中送去没有库房储存又怎么办?露天存放遭遇雨季又如何办?如此一来,旅客在车上的基本需求如何满足?一系列问题一股脑儿摆在了西安客运段干部职工面前。

西安客运段主要领导迅速组织相关科室、车间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与会研讨、超前制定过渡措施和方案,及时梳理相关情况及实际困难并形成专题报告上报路局、地方相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

在此期间,该段干部职工并未停下来。“不让白天出行,只有晚上出动”!

旅服车间、劳司洗涤厂、整备车间在专题会议后,立即行动,按照段研究制定的方案分头调整人员班次、作业时间、工作模式。

旅服车间为保证36吨餐料正常上车,在段院内靠饭店墙下设置临时餐料、商品中转地点,于夜间22:00至早晨7:00集中运送,为了最大限度节省餐料的运送和装车时间,先后购置塑料周转筐100个、塑料地台45块、防雨、防尘布105平方米。同时,调配冷藏柜5台,存放每日上车的冷冻食品;抽调6名搬运人员,分两班做好餐料的看守及分装上车工作,确保餐料的安全、新鲜、及时配送。

劳司洗涤厂也将所有列车卧具实行夜间集中运送。在客技站卧具库房饱和,没有存放能力的情况下,及时与车辆段联系争取了30平方米的临时周转场地。然而对于每日32吨的卧具备品来说,临时周转场地仍然是杯水车薪。同时,洗涤厂重新调整卧具洗涤时间,增加洗涤和装车人员,加班加点作业,力争在有限时间使卧具多洗、多装、多运、多更换。

“屋漏偏逢连阴雨,船慢又被打头风”。8月30日夜,西安客运段接到路局通知,31日、9月1日两天西安将普降大到暴雨。这无疑对刚实行货车限行令的西安客运段来说是雪上加霜。

而在同日,暑运期间加开的温州临客1908次31日23点将到达西安,必须完成卸车任务。9月1日上午11时由西安开往满洲里的旅游车,8月31日必须完成装车任务。这一系列的工作任务似狂风携雨而来。

“不为失败寻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9月1日凌晨1时许,暴雨滂沱。段机关院内灯火通明。干部职工正将从配送中心送来的餐料,装入塑料周转框,再件件搬至段院一角的塑料地台上,码放整齐。车站站台上,退乘班组和3个休班班组近百余名干部职工,把带着旅客风尘的卧具快速打包、肩扛人抬,从温州临客车上件件卸下。额头的汗,顾不上拭去,手中的伞,早已扔到一边。在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全段各次列车卧具备品和餐料供应有序进行,旅客的旅途生活未受到丝毫影响。

本报记者 刘鹏 通讯员 苗秋娟

(上接一版)

随着自身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孙金艳也从学徒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练员,在一次担任17名新工的操作辅导员时,恰逢厂级测定验收,她却突然发起高烧,本想往医院看病的双腿,不知不觉地按时赶到了车间,在她的指导和鼓励下,17名新工测定成绩都在一级以上,孙金艳在为新工们高兴的同时,带病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昏了过去,姐妹们含泪把她送进医院。

“我不能因为我个人的问题影响到工作,我想把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做到完美。”平日里,孙金艳对自己的要求近乎严苛。她不但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徒弟要求也很严。严师出高徒,她带的徒弟技术过硬。纺纱车间噪音大、粉尘多,新工人很难留下来,对此,孙金艳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找新工人谈心,一到周末,只要有时间,孙金艳一定会去女单宿舍和新工们一起聊天、娱乐,增进和新工的感情,并及时发现她们在情感上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和工会团委一起帮助解决。新工们都把她当成老大姐,有什么事都愿意和她谈,正是这份“严于待己,宽于待人”的心让她自做教练以来,培养集团操作标兵10人,能手9人。在尖子队伍中年龄在23周岁以下的青年占到60%。2008年,在省纺公司举办的操作大赛中,五环集团细纱车间获得团体第一名,孙金艳的徒弟高华以总分102.69获得状元。

如今,20多年过去了,她已成为公司的高级技师、细纱车间教练、生产科操作技术员。她先后荣获了陕西省纺织工业总公司“新长征突击手”、“全国纺织工业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面对这一项项的荣誉,孙金艳只是微笑以对。

本报记者 杨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