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25日
头版
01

翱翔吧,海燕

——记省劳模、礼泉海燕聋哑特教学校校长陈海燕

俄国作家高尔基的名篇《海燕》脍炙人口,世人传诵,而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46岁的陈海燕,呕心沥血10余年,创办海燕聋哑特教学校的感人事迹,享誉三秦,令人敬佩。

陈海燕一直从事民办教育,2002年,一次她护送学生回家途中,偶遇同村4岁的聋哑孩子马丹,撕心裂肺哭喊着,不愿被母亲送到很远的地方学习且半年才接家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陈海燕的心像被针扎一般,创办聋哑特教学校的念头,油然而生。她先后去外地多次考察调研,不顾家人的反对、邻里的费解,毅然决然创办礼泉海燕聋哑特教学校,为的是能给家乡残障孩童,撑起一片艳阳天,扬起生活的风帆。

创办之初,并非她想象的那样简单,孩子们大多家庭贫困,有的不会说话,不会穿衣系鞋带,鼻涕淌着,口水流着,目光呆滞,行动木讷;有的错过入学最佳年龄,来时已十七、八岁,比她还高。年龄差异,智障轻重,使她摸索出一套因人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她首先教会孩子们生活自理,明辨事理,分清好坏,彼此关爱,礼貌待人,尊敬长辈。她用母亲般的爱抚亲近孩子,昼夜与孩子们相处,把学校搞成24小时全职式亲情管理,每天扮演着妈妈、老师、炊事员、保洁员多重身份,迎着刺鼻的异味为智障孩子擦屎洗尿,每天晾晒被褥,成了她的必修课。每到下课,她紧绷神经,确保每个学生都在视野内,丝毫不敢懈怠。有针对性地开设以生活自理为主的强化训练课,教他们穿衣、叠被、洗脸、刷牙、梳头、礼仪,如何为人处事,精心设计制作教学计划。一段时间后,家长们惊奇发现孩子们变样了,不再是蛮横无理、脏兮兮的“丑小鸭”。

聋儿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他们不谙什么是声音,有的孩子发一个“妈妈”音,需要几十遍,上百遍,甚至一个月也发不出来,她让孩子的手缓放自己喉部,让每个孩子触摸感受声带的颤动,她使劲大声喊,让孩子感知这就是声音,让他们看着自己示范张大的口形,学说一字一词。语训教学枯燥、费力,她采取“鼓励法”,谁先会说话,就给谁戴小红花。由于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学生们学习兴趣渐浓,争着抢话,话欲强烈,当学生郭航的一句“妈妈,你好!”让她的妈妈先是一愣,然后把孩子揽入怀中,泣不成声。由不会说话到会说话,由不懂礼貌到懂礼貌,这其中包含着多少关爱、酸楚和付出。不少家长纷纷写来感谢信,拿来锦旗,在校门口放炮,以表谢意。身为母亲的她深切感到,智障孩子的点滴变化,渺小进步,皆令家长欣喜若狂,亦更坚定了她克服困难,办好特教学校的决心和信心。

梅花香自苦寒来。近年来,30多名聋哑学生接受了完整的特殊教育,学文化,会技能,从这里走向五彩缤纷的人生舞台。经她四处奔波,多方协调,学生郭缓在兴平学完三年按摩后被留用,陈梦京、杜立在洗车行工作,于进被哥哥带去南京上班,段燕子在石潭的土织布行业成为佼佼者……10多名聋哑学生找到工作,自食其力,看着一个个由给家庭带来困窘的“丑小鸭”,变成一只只自强自立翱翔的“海燕”,陈海燕的内心欢欣鼓舞,她实现了“进来一个,培训一个,安置一个,幸福一家,和谐一方”的人生追求和目标。

(张翟西滨)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