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26日

陕西工人报憩心亭 拯救 窗外有雨 乐 冬之韵 小站的月亮 梦是蝴蝶的翅膀 惦记 家乡的浇汤面 断桥遗梦 你是我的树与花

当前版:第A4版:憩心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憩心亭
04

家乡的浇汤面

文/连忠照

如果你到过我的家乡,你一定会感受到家乡人的豪爽和好客。无论你去哪家,主人都会热情地请你坐在热乎乎的土炕上,拿烟倒茶盛情相待。到了晌午饭点,主人便会留你吃饭。主食往往是绵长筋道的浇汤面。

浇汤面是家乡一道富有特色的主食。过去,家乡土地多为山坡地,小麦产量较少,乡民自己平日难得吃到一顿白面,但他们却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让客人吃得满意。但凡老人过好日子(生日),孩子过满月,以及逢年过节,甚至平日,只要是家里来了客人,他们都毫不吝惜地精工细作,像制作工艺品一样做一顿浇汤面,盛情款待来客。

昔日,这浇汤面很有讲究。和面的水里需要兑入适量的灰水(是用碱性植物灰条菜的枝干或荞麦秸秆烧成的灰浸泡出来的水,乡民当碱水使用。)这样和出的面才光滑筋道,和面时一次只放少许水,然后一手扶着盆边,一手呈旋转的方式在面粉里搓揉。这是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却是面条好坏的关键。真正好手,和完面,那手上,盆上,案板上都是光光的,不粘一点面粉,这就叫“三光”。面和好以后,还需放在案板上用湿布苫盖,饧上半个小时。

面饧好了,妇人先用一把老擀杖把面擀成锅盖大小,再用细擀杖缓缓擀开,擀好的面片面色米黄,光,薄,透亮,像一张充满韧性的绵纸。妇人便把面叠好,操起一把一尺多长的切面刀,慢慢划过,一把细如龙须的面条,立刻出现在案板上。只等水开下锅了。

浇汤面的汤也很讲究,菜料只用些许煮熟的五花肉,加少量的大白菜、豆腐、胡萝卜、大葱,都切成指甲大的薄片,放上大量的辣椒面,在滚油内煎好,然后加入煮过肉的腥汤,锅开后,再放入少量的香菜。便香气四溢了。

饭好了,当家的热情地请客人坐到上手,然后再到炕中央安顿一只小饭桌,妇人便用一只黑漆木盘端来蒸馍咸菜,放置其上。随后,再用小盘端上浇汤面。这盛面的碗,必定是碎花小碗,概因这浇汤面一次只能下一把,出锅后还要再用凉水透一遍,加上浇汤面要趁热吃,故而一次只能盛少许。

客人们接过饭碗,但见那雪白的小碗里,浮着厚厚的一层红色油花,上边点缀着一片片绿色的香菜,下边是螺旋状盘曲的面条,煞是好看,不由得吞下一口涎水。再看主人,多次谦让之后,已经就势蹲在炕上,摆出一副气吞河山的架势,一筷子就挑起一缕的面条,但听得呼噜一声,那面条已经完整地落入肚子,随后再三五口,那一碗浇汤面就见了底,那豪气,让人只有敬佩的份儿。

让人遗憾的是,这浇汤面虽然好吃,真正能做好的人却不多,一个村子,大概也就那么五六个妇女而已。所以,谁家请客,都要请那些能干的女人帮忙的。因此能把浇汤面做到极致的妇女,在乡间便拥有很大的声誉。据说三十多年前,邻村就有这样一个女人,做的面全县闻名,但凡干部下乡,怎么都要去她家一尝美味的。于是她就凭这一根擀杖,把全家都擀进城里了,让乡民羡慕不已。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