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06日
悦读
04

初识韩素音

韩素音与工厂文学爱好者合影,前排右起第二人为本文作者。

前一阵从报上看到,向世界传播“中国之音”的英藉华人女作家韩素音去世的消息,我不由一惊,几十年前韩素音和我们开会照相的往事,顿时浮现在眼前——

那是上世纪刚粉碎“四人帮”不久的1976年12月13日。听说蜚声世界文坛的英藉女作家韩素音女士和她搞经济工作的印度藉丈夫陆文星先生要来我们西安仪表厂参观访问,并要和厂里文学艺术创作组同志进行座谈,我们很是高兴,把能和世界文化名人一起畅谈文学创作、交流思想看做是一种荣耀。当时我们厂职工群众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很活跃,有一批骨干力量,每年都要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不少作品,是当时陕西人民出版社抓的重点单位之一,并出版过几本书,开过全省现场会,在省市颇有一定的知名度。为了体现“我们职工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一思想,展示工厂职工文艺创作丰硕成果,厂工会办了一个“职工业余文学创作成果艺术作品陈列室”,我们早早布置好展室,急切地等待她的到来。

韩素音夫妇到工厂后,在厂领导陪同下,参观了工厂生产后,便来到了“职工业余文学创作成果艺术作品陈列室”。她看得认真,听得专注,不时在小本子上写上几笔,也不时提出些问题,我们也一一给予回答。面对职工创作的那些文艺作品,她很高兴,兴趣很浓,不时点头称赞,举指祝贺。

她参观后还和工厂文学爱好者进行了座谈。座谈会除厂领导、工会、团委负责人外,厂职工业余文学艺术创作组全体同志到会。会议气氛活跃而愉快,谈工厂生产情况,论职工文艺创作,说职工丰富的文化生活,相互提问相互回答,畅所欲言,毫无讳忌,会场不时暴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快的笑声。

当时韩素音女士已是60岁的人了,虽银丝斑斑,脸色有些消瘦,可精神很好,性格开朗而豪爽,也很随和健谈。开始大伙还有些陌生拘束之感,说话回答问题不自然,可不一会儿,大家的情绪被她那随和可亲豪爽的言行举止所感染,一下缩短了距离,仿佛旧友相逢,轻松而愉快。当她听了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师傅讲,他们如何一边搞生产,一边如何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并取得成绩的发言后,她高兴地连声说:“很好,很了不起。”不知是座谈会的热烈气氛感染了她,还是心灵兴趣爱好相通,她也即席谈了自己的创作、生活及个人情况。她深有所思地说:“我1917年出生于四川省,父亲早年留学比利时,回国后是铁路工程师,母亲是比利时人,因我是中秋佳节出生的,父亲给我起名叫周月宾(即月饼之意)。中国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我虽加入英国藉,常年在国外生活,但我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我热爱生养我的中国,我十分关心中国的建设事业和每一个新的变化,我知道中国苦难的过去,我希望她很快强大起来。20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订阅中国的报纸,了解中国情况。从1956年我第一次跨进中国大门进行访问起,我几乎每过一二年都要来中国一次,我已经几十次来中国了,我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学校,多次会见过历届国家领导人,也和不少老百姓谈过话,我每次访问中国回去后,都要写书宣传中国,赞扬中国。我从1942年(当时23岁)出版了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而写个人经历的第一部《目的地重庆》后,又出版了《生死恋》),到目前已出版了几十部小说和著作,不少作品被译成十多个国家文字。这些书可以说大多是介绍中国的人和事”。最后她还风趣地说:“今后我还要不断地来中国,写中国,写西安古城,反映古城新面貌”。

从她的谈话中我们得知,她虽是个世界文化名人、大作家,可她的生活很简朴,很少讲究,她没有自己的小汽车,出门多坐公共汽车。对她来说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不停地创作。她每天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不是伏案劳作,便是奔波于艰辛的旅途,或接见友人、访问学者,或外出演讲……她的崇高愿望,是把自己创作的时间与精力用来反映现代中国的面貌,让世界人民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古城西安。

座谈会气氛很活跃,轻松而愉快,彼此提问彼此回答,韩素音女士仔细听用心记,不知不觉到了中午下班时间,因她下午还要参观兵马俑,会议只好按时结束。在会议结束时,她提议和大家合影留念,并高兴地说:“我最喜欢和工人师傅交朋友,能和大家合影我很高兴。”

那天天气很冷,阴沉沉的天空,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她里边穿得很单薄,外边穿件短大衣,怕她受到风寒,大家都想抓紧时间拍完照,好让她快点上车。当我们在马路边花坛外排好队正要拍照时,正好赶上工厂中午下班,有几个女工下班经过。她立即伸手示意摄影师停拍,大家不知何事,向她投去寻问的目光。只见她离开队列,跑到前边,将那几位下班路过的女工拦住,示意一块来照相,女工不好意思,出于礼貌一再谢绝,可她还是坚持把她们拉了过来,让女工站在她身边左右,她说:“能和工人师傅照相机会难得,很有纪念意义。”她这不摆名人架子,接近普通老百姓和工人打成一片的举止,让在场的人无比感动,给全厂几千名职工留下了佳话。

(刘俊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