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如何调动与发挥职工的积极性
如何发挥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一、充分了解和满足职工的合理需要,激发高尚的动机
需要是人在生活实践中对自身、自然与社会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人有了某种需要,同时又存在有可能满足这种需要的条件时,就会产生一种采取行动以满足这些需要的主观愿望,这就是动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要想理解人们的行为,就应很好的理解人们的各种不同的需要,如果人们都没有各式各样的“活生生“的需要,那么就无从谈到激励人们了。
对于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来说,应经常考虑如何来对待职工的需要,按照他们的不同需要水平来对待他们。
首先,要了解并满足职工的合理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对本单位职工的基本需要是什么,满足的程度如何,那些需要的满足最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等等都要有充分的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在制定激励措施时,情况明、决心大、办法多;如果对本单位的职工需要不调查、不研究,盲目地套用各种激励措施,不但不会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往往还会挫伤职工的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常出现一些职工“闹情绪”,光靠讲大道理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有时还会引起职工的“逆反心理”,这时,对有条件解决的应想方设法予以满足,暂时不能解决的,也要做令人满意的解释。
其次,不但要了解人的需要,还要善于调节、掌握需要的平衡,使人的需要保持平衡,以促进需要向积极的方面转化,提高动机水平。作为管理者,要善于把企业的需要转化为人们自身的需要,并变为他们内在的动机,不能靠行政命令、“长官”意志来办事。这样,人们就会自觉自愿地去做某项工作,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二、合理的激励措施
㈠激励的效果大小与激励措施合理性程度有密切关系。激励措施合理,人们的心理接受度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大;激励措施不合理,人们心理尚会产生排斥感,就无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励措施合理的一个重要条件要使本单位不同岗位的职工心理上都能接受,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否则,激励措施可能调动部分人的积极性,挫伤另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㈡人的工作积极性的潜力是很大的,每个人在良好的动力推动下,都会极大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激励的措施要有助于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而不能使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到一定程度而停滞不前。比如:有的单位规定工作人员超额(如100件物品)奖励的程度是最高的了,但超额150件奖励的程度与超额100件是一样的,这样使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并停滞在完成超额100件的水平上,这样的措施挫伤人员积极性的提高。
㈢按劳分配是制定激励措施的重要原则。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就会体现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等劳动之间的差异,做到奖勤罚懒,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克服平均主义,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三、促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
如果使组织的需要目标被人们理解,转化为个人的需要目标,就会变成一种前进的推动力,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因此,把组织目标内化,变为个人的目标,这对于一个组织目标领导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说来,要使一个组织成功的运营,作为领导者应该使在工作的人们将组织目标作为个人目标或把组织目标当成自己的目标接受下来,并使工作人员理解他们为之工作的目标是什么,他们才能更富有智慧的工作。领导者们的工作就是使每个人员对组织的工作有全面的了解,这样,就能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如一个人的工作是砌砖,那么他将自己的目标不仅看成是垒一排砖或一堵墙,而是为了整个一幢建筑物的建造而砌墙,他的工作积极性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四、提高职工对工作的满意度
提高职工的工作满意度是发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随着收入的增加,加工资、发奖金等办法的物质激励作用递减,只有当职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他们才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因此,根据职工的专业、兴趣等条件,通过一定的技能测试,把职工安置到最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去,使每个人都能适得其所,职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就会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也会随之不断提高。
从上述关于充分调动与发挥职工的积极性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第一,需要动机与激励是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前提,了解职工的需要,满足正当合理的需要,贯彻激励的心理学原则,就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第二,调动积极性的目的是创造一种最优的环境,使每个人即能为实现企业的目标,又能为实现个人的目标而有效地做出贡献;第三,对于领导者来说,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就必须善于把企业对职工的需要转化为职工自身的需要,并变为他们内在的动机,这样,职工就会自觉自愿地去做某项工作,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