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米车厢内的榜样
西安市公交六公司2路线路上,有一位驾驶员叫杨复生。在同事眼中,这位乐于奉献的模范共产党员,如春风、似细雨,温暖着乘客的心。同时又像一面旗帜,引领着同事们争创星级线路。在迎来送往的十米车厢里,在城市文明的“流动窗口”内,书写着他那多彩的人生。
其实,杨复生的父亲杨宏恩也是位公交人,而且还是一名有着27年党龄的老党员。童年时期的杨复生就经常仰慕地跟在父亲身后,是一名忠实的“小随从”、“小跟班”、“小粉丝”,为此,叔叔、阿姨们都亲昵地称他为“小公交”。潜移默化下,杨复生与公交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8年杨复生高中毕业后,成了公交队伍中的一员,从此,与方向盘相伴,一干就是24年。
24个春秋里,杨复生以公交为家,整个身心扑在工作上。无论三九严寒、还是酷暑高温,他都提前到岗,早出车,晚下班,认真做好“三检”,消除事故隐患。下班后,还要仔细检查,敲击轮胎,检查发动机,关好车窗,确定车辆一切正常后才回家休息。
杨复生常告诫自己,公交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作为党员示范车、线路示范岗的驾驶员、路长,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公交形象、城市形象,而且更代表了党的形象。
杨复生说,车厢是个小社会,乘客中什么样的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年龄、心态,不同的出行目的,对公交服务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2010年的一个初春早晨,杨复生像往常一样运行在西安市北关自强路上,当车子停靠在古城眼科医院附近的站点时,杨复生从后视镜里注意到一个步履蹒跚的人,正在吃力地往公交站点赶,于是,他便有意在站上多停留了一小会儿等待。当他仔细地观察后发现,那名赶车的乘客原来是个残疾人,此刻,他艰难地“追赶”着公交车。杨复生看到这个情况后,立即下车将那名残疾人吃力地搀扶到车上,帮他安排好座位,并问清楚要去的方向,随后亲切地告诉那位行动不便的乘客说:“请安心乘车,到站后我会提醒您的。”直到下车时,那位行动不便的乘客仍然道谢不断,这让杨复生十分感动。
记者在采访时也听到了一段杨复生受委屈的故事。有一次,一个中年男子的公交卡没有刷上,就径直往车厢后边走。杨复生便提示他请重新刷一次卡,那位中年人气势汹汹地质问杨复生:“你怎么知道我没刷上?我刷过了,你是不是想找事儿?”说着快速地朝杨复生身上夯了一拳,嘴里还不干不净地骂着。这时候,有些乘客看不下去了,就一块数落、指责那位不讲理的乘客,被打的杨复生却忍着心中的委屈替中年男子解围:“谢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这位男士可能今天心情不好,相信他以后不会这样的!”男乘客随即愣了一下,没再说什么。而杨复生则忍着疼痛继续平稳地开他的车。
等那名中年男子下车以后,一位乘客不解地质疑杨复生:“他那样待你,你怎么还替他说话?”杨复生坦然地回答说:“宽以待人,是我们公交司乘人员应该履行的职责和职业道德。”
杨复生说,从小就以自己的党员父亲杨宏恩为榜样。正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作为新生代党员的杨复生,也时刻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为此,他亦经常为年轻职工做出表率,以实际行动做出榜样! 本报记者 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