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有故障找“老范”
——记省劳模、城固县宏达塑化公司机修工范荣俊
“有故障,找‘老范’”。这是城固县宏达塑化有限责任公司员工的一句口头禅。员工所说的“老范”就是省劳动模范荣俊。他是宏达塑化公司的一名机修工兼电工,从事塑料编织袋机械和电器设备维修保养工作十多年。
其实,“老范”不老,今年四十出头,胖乎乎的脸上总露着憨厚的笑容。12月12日下午,陕南的天气比较阴冷,可记者见到“老范”时,他的头上却流着热汗。原来昨天晚上他上晚班,今天在家休息,但因车间圆织机发生了“自动停”停不下来的故障,他就被急忙忙叫来了。经过查看,他发现是由于生产厂家的配件不过关,致使接收头“不敏感”,造成纬线断的时候不停机。要换配件是来不及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将接收头里的线路板拆开,对线路进行改装调整后,再重新安装上去,故障便排除了。这就是“老范”,只要他一出手,再难缠的故障都会被排除。
“老范”所在的宏达塑化公司的前身是城固县八十四号加工厂,2000年县委、政府招商引资,由浙江客商投资改制。身为一名普通的机修工,“老范”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用实际行动支持企业改制。那时公司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设备故障频繁,产品质量不稳定,为了更好地了解设备的性能,及时解决和处理故障,他通宵达旦研读设备说明书,向经验丰富的师傅虚心请教,在工作实践中一点一滴总结经验,在学中干、干中学,无论是运行班组的操作,还是检修人员维修设备,他每次都守在现场,运行不正常绝不离开,设备故障率逐日降低了,技术问题一个个解决了,“老范”也成了生产现场离不开的“技术指导”。
2008年公司扩建,“老范”带领全体机修人员战高温、冒酷暑,吃住在车间,夜以继日组织安装调试,短短的几个月圆满完成了80台圆织机和辅助设备的安装。在安装过程中,以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对新设备提出了13条改造建议,经过安装调试专家认定并予以实施后,使设备运行周期提高3倍,次品率下降33%,能耗降低了6.5%,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113万元,令设备制造厂家的技术员啧啧称赞。
该公司工会主席告诉记者,范荣俊同志在工作中始终牢记公司“质量为本,诚信立业,精诚团结,依法治企”的宗旨,虽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机修工,却在思想和行动上非常认真地贯彻着公司“以文化引领思想,以制度规范行为,以考核促进效率”的管理原则。他爱岗敬业,模范遵守公司管理制度,坚持帮助和指导员工的业务学习,并积极为公司编制和修订《圆织车间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学习型班组评比细则》、《岗位操作程序》、《安全技术控制要点》等多项管理制度提出增加了32条结合公司生产实际、全面而实用的内容。他所在的维修班在公司组织的学习型班组创建活动中成为公司的典范。他所在的班组每年都荣获公司“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老范”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孜孜不倦,从一言一行上追求着自己人生目标,那就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工作中,从设备的维护保养、故障检修、预防性检查,无论任何工作,他都从不离开现场,脏、油、累,他从不计较,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对工作他永远追求的是精益求精的效果;在技术上,他从不满足自己,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实践、总结中循环,不让任何问题留到明天。十多年来,他刻苦钻研业务,大胆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革新,累计实施节能降耗技术革新和改造80余项次,直接经济效益370多万元。他虽然没有高学历和高技术职称,却以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实践成果,被员工亲切地称为“工人专家”、“工人工程师”。连企业老板都说:“给我十个研究生,都不愿意换一个老范!”
本报记者 阎冬 实习生 孟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