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累计献血8400毫升 捐款建9口“母亲水窖”
采油工李时伦用大爱诠释人生
累计献血8400毫升;连续4年参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大地之爱母亲水窖”慈善项目,捐款上万元;从2006年起,每月向“壹基金”短信捐款至今已有4000多元。去年12月,他荣获“陕西省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荣誉称号。在他的事迹感动下,他所在的企业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他是长庆采油七厂职工李时伦,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采油工人。
大寒这天,滴水成冰。记者来到吴旗县白豹镇闫岔村的一座山梁上,这里是长庆袁28-18井组,沟壑纵深,四周无人。李时伦和他的一条黄狗‘十八’静静地守在这里。他1.84米的个头,话不多,显得憨厚。红色的工作服上有不少黑色的油渍。在他的小屋里,我采访了他。
2006年10月,23岁的李时伦来到这里。每年能下山的机会只有三四次,平均有300天独自坚守在这里。从柜子里,他拿出了不少“无偿献血证”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给他的“大地之爱母亲水窖”的捐赠证书。仔细翻看这些证书:第一次献血是2003年,那时他还在甘肃天水市上学。最近一次是去年的8月。现在他已成为当地血液救助站的志愿者。一次,他正在休假,凌晨二点多,救助站打来紧急电话:一名孕妇大出血,急需B型血。他立即赶到救助站,一次献血400毫升。同事李保国和他只有两面之交,因白血病在西安住院治疗,急需B型血小板。他得知后,二话不说,自己花费400多元路费,来回奔波1000多公里为李保国献血。单位组织捐款时,他又将当时身上仅有的500元钱全部拿了出来。
李时伦比较内向,这些事从不告诉他人。职工郑颖珍在分发报刊信件时发现,每个季度都能看到一封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寄给李时伦的信。她说:“起初我们都没有在意,后来才意识到是他为‘母亲水窖’慈善项目捐款。”他捐助了9次,每次1000元,可以建9口水窖。而职工邹海燕每次下山为他邮寄捐款,他还一再叮嘱对方“不要告诉他人。”
李时伦月收入不高,月均在1700元左右。他说,每月少打几次电话,少吃几顿肉,钱,自然就省下啦。用它帮助那些需要的人,也是尽自己的责任。
李时伦的事迹感染带动了采油七厂更多的人。去年6月,采油七厂成立了以李时伦名字命名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先后开展了植树造林、助学帮教、扶贫帮困、尊老爱幼等多种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共为帮扶对象筹集各种费用7万余元,有600多人次的青年志愿者在不同的领域提供了4000多个小时的志愿服务。
本报记者 柳江河 通讯员 章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