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3年03月22日

陕西工人报工报视线 发展转型与工会作用 招工和留人困扰珠三角 “海归”变“海待”留学生抱怨找好工作越来越难

当前版:第A3版:工报视线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工报视线
03

发展转型与工会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漫谈

本报评论员 陈一民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最热的话题之一。工会组织立即跟进,强调要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贡献。这无疑是当前工会工作中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这个课题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和内涵,二是明确工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作用的着力点。这两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的,只有比较深刻地认识了第一个问题,才能真正明确第二个问题。

(二)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这些年已经讲得比较多了。中央有两段重要论断是这些意义的集中概括。一段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段话:“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一段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的一段话:“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从这两段话可以得出3点认识:

第一,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第二,一个“战略抉择”,一个“深刻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这样称的还有两件事,一个是1978年决定改革开放,一个是1992年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第三,“全过程”指时间,“各领域”指空间,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甚至每一个单位,谁也避不开。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世界性课题。资料显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就在实践上经历了后来被经济学家称作的从“早期经济增长”到“现代经济增长”的转变;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学界更是对这个课题做过大量深入持久的研究。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可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给出如下一个比较简明的表述:

——经济发展是靠资本、资源、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推动的,根据要素的不同组合,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劳动力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来推动,叫做粗放式发展,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是粗放式发展的特征;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来推动,叫做集约式发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是集约式发展的特征;

——我们现在所说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转变。

(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公认;但是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代价过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当然,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是改革开放以后新出现的问题。中国工业化的实际开启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由于受早期工业化的增长模式的影响,尤其是受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的影响,我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工业化一开始就存在粗放的发展方式的问题。

基本情况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改革开放前,主要依靠拼资源、拼要素投入,尤其依靠投资特别是重化工业投资拉动,是那个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不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一定积极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艰难的和不稳定的,粗放的发展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五)目前,对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表现和带来的主要问题,官方和学界有不少论述,综合起来主要是:四个过于依赖、三个偏向、两个失衡。“四个过于依赖”指,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过于依赖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过于依赖低劳动力成本。“三个偏向”指,收入分配上的资本偏向(资本收入比重上升,劳动收入比重下降),城乡关系上的城市偏向(城乡差距扩大),政府与市场关系上的政府偏向(政府权力过大,损害了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两个失衡”指,消费、投资、出口比例不平衡(持续下降的消费率与旺盛的投资和出口),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

吴敬琏曾经这样描述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的尴尬处境:“我们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承受着环境污染,背负着‘倾销’的恶名,利润的大头却不在我们手里。”“产值上去了,人民却没有得到多少实惠。”

胡锦涛2004年就讲过这样的“狠话”:“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源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那样,我们不仅无法向人民交代,也无法向历史、向子孙后代交代。”

(六)官方和学界都对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十分担忧,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这里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我国资源和环境的现状。

关于资源。我国资源总量较大,种类比较齐全,但是人均资源量小,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这里提供几个最重要的数据。从最基本的资源看,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3%,人均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人均矿产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从最主要的能源看,我国石油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1%,天然气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3%,煤炭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5.4%。从资源利用效率看,目前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为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世界上单位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

关于环境。这里只介绍一下官方的总体评价。1994年,以宋健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作出了这样的基本评价:“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这个“实话实说”式的评价曾让国人着实紧张了一阵子。时间过去了近20年,现在情况如何?去年十八大期间,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又给出了新评价:“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增大。”仔细琢磨一下,与1994年的评价比较,这个新评价只是措辞圆滑了一些,实质内容并没有变化。

(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来了。中央正式明确提出这个概念并加以阐述是在1995年制定“九五”规划时。当时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7年以后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增长”到“发展”,如何理解这两个字的改动?胡锦涛说:“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动,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涵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八)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今天已经快20年了。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越来越清楚和具体了。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去年,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基础上提出的思路更加具体,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立足点”——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四个着力”——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五个更多”——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特别要说的是,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吴敬琏几年前的一段话可以帮助我们对这一思想的理解。他说:“要真正做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最为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有效支持这种转变的经济体制。这必然要求我们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关键的关键,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有限和有效的政府。增长模式能否转变,最终取决于政府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最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实施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第7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两会期间全国上下对政府改革异乎寻常的热议,新任总理李克强发出用“壮士断腕”的意志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的决心,让人们看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光明前景。

(九)弄清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和内涵,工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就能比较好地理清了。

首先,要支持和推进改革。深化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之策。工会历来是支持和推动改革的坚定力量。工会领导机关应围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的改革,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尤其要加强对劳动关系和职工权益问题的研究,及时向党和政府提出工会的意见建议。企业工会应发挥职代会工作机构的作用,就企业的改革改制和产品结构、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重大问题,在职工中集思广益,认真审议职代会的相关决议。

第二,大力加强职工文化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要普遍提高职工的技术技能水平,同时要造就一大批知识型、创新型、专家型工人。这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者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道理很明白,只有这样,劳动者才能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自己的地位、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三,广泛开展“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很有意义很有效果的活动。要通过活动,增强职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养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生产和工作中的节能减排是大头,以往讲得比较多。但对生活中的节能减排也不可轻视。2007年科技部曾发布了一本《节能减排公民手册》的小册子,向社会宣传生活中节能减排知识。小册子说,2005年我国生活消费消耗的能源量已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24%。小册子指出,人们衣食住行等6大类36种日常生活行为,通过选择科学合理、节约能源的绿色生活方式,完全可以在不降低现有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实现可观的节能减排效果;按照2005年的水平,如果对这36项按“全民节能减排行为潜力”来测算,全国每年累计节能可达7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亿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第四,找准劳动竞赛的重点。劳动竞赛历来是工会动员职工推动经济发展的拿手好戏。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今天,要特别强调找准劳动竞赛的重点。具体地说,要把有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作为工会开展劳动竞赛的重点。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