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3年04月11日
综合新闻
02

宁可待业也不上技校未来中国谁来当工人

(上接一版)

麦可思的研讨会上,中国就业促进副会长陈宇讲了一件事。20年前,一位叫高凤林的工人着迷焊接,发明了90多项技术,消灭了长征火箭的焊接事故。为此他拿到许多荣誉,包括中华技能大奖得主、特级技师和国家技师。“而高凤林最大的愿望是‘能不能上大学’。他不想作为一个技校生完成一生的伟业。”陈宇说。

“社会上对职教存有偏见,好像这是上不了大学的孩子才走的路,就连职业院校本身都很自卑。”王钦峰告诉媒体。

“我们的文化是‘学而优则仕’。老百姓重视教育,但不等于重视职业教育。”两会上,曾在教育部任职多年的科技部副部长陈小娅告诉笔者,一直以来,在中央政府投入力度上,都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学校对农村学生免费,对很多城市学生也免费;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已经与高中持平。但国人热衷大学文凭,冷落职业教育。“虽然讲‘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实际大家并不这样看。从长期的农业社会走过来,我们还在向工业化国家转型,老百姓的观念仍有滞后。”陈小娅说。

“最近十几年,高职和中职的发展,国家抓得很紧,但我们的制造业高端人才缺得非常严重。”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查建中说,“一方面产业界如饥似渴地需要人,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反映了教育跟产业的脱节。”

根据麦可思公司的统计,近年来,各种跟工厂一线紧密相关的专业,尽管就业良好,却不受考生青睐。相比之下,各种培养“办公室人员”的专业则规模过剩。

麦可思公司总裁王伯庆说:“即便在招生量已经不足的工学专业中,也呈现了毕业生不愿意进企业、不愿意做制造业,愿意做管理、愿意去办公室、愿意做金融的倾向。”

“教育部扩大招生的时候,肯定首先要满足学生家长的需求。家长都愿意让孩子学金融,学校就只好猛招金融。这也不怪教育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岳昌君说。

让工人有一个好的职业前景,能够有尊严地活

“为什么大家不愿意进工厂当工人?社会地位低,经济收入差,活儿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梁小虹告诉笔者,早在1990年代中期,他们就遭遇了技能人才瓶颈。“设计出来制造不出来;制造出来缺陷比较多,跟工人技能和素质不足有关。”

梁小虹说,为解决这个问题,火箭研究院设立了几个“通道”:让工人能像高学历人才一样逐级晋升;给高级技工设立个人工作室;拨给研究经费和荣誉称号;保证工人的收入和住房等待遇跟管理人员与工程师相同。

“目前,我们的技能人才完全满足航天高端制造的需要。我们的1万个工人里,大概有15%是高级技能人才。”梁小虹认为,只要获得足够高的待遇,工人就能安心敬业。

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也认为,关键在于“让工人有一个好的职业前景,能够有尊严地活”。在他看来,德国制造业的久盛不衰,与德国工人普遍有不亚于高级管理人员的收入及相应的职业自豪感有关。

姜大源表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因素会慢慢让更多孩子走进职业学校。

“浙江宁波是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最好的地区。主要就是因为宁波的经济走在全国前面,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加上浙江所谓的985、211大学很少,很多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大学,而是送到职业学校。”姜大源告诉记者。

陈宇则认为,现在很多来自农村地区的孩子愿意去职业学校。因为农村家庭花费巨大资源供子女上大学,毕业后却难以找到工作,无法回报家庭。“这倒成了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条件”。

姜大源介绍说,在浙江和上海这样的工业发达地区,已经有很多岗位报酬丰厚,工人还容易拿到当地户口。这一带职业学校水平较高,但本地生源不足,正大量从中西部招生。“这些对于那里的孩子很有吸引力”。

(高博)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