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3年04月12日
观察
04

记述60余年风雨人生历程

徐剑铭自传体小说《我在长安》问世

金蛇狂舞之年,也许是文坛陕军再度爆发之时。新年伊始,著名作家贾平凹、高建群几乎在同一天推出了两部大作:《带灯》和《统万城》。正当我们为之欢欣鼓舞时,谁也没有想到,另一位老将正拍马赶来,携一卷长达55万字新作参加“春天里的集结”!他就是徐剑铭——一位从工厂走出来的著名作家,那部新作就是他于近日出版面世的自传体小说《我在长安》。

在风雨坎坷中谱写传奇

在陕西当代文坛,年近古稀的徐剑铭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作家。在本书的“引子”中,他写道:“我是一粒漂泊的种子。漂泊是因为有风。我在风中漂泊千里,跌落在这块叫做长安的土地上。”,。

徐剑铭是江苏徐州人,6岁时因家生变故,跟着母亲逃难到西安。母亲靠给人当保姆供他上完初中。中考落榜后他进了工厂当学徒。虽然相依为命的母子生活极度贫苦,但长安浑厚博大的历史文化积淀却激活了徐剑铭与生俱来的艺术细胞。13岁时,他跟着一位同学在护城河林带中学会了第一板秦腔;16岁时他与校友赵季平第一次合作便写出了一首校园歌曲;进工厂后他写的小剧本登上了《西安晚报》,紧接着便以一组诗叩开了文学殿堂《延河》的大门,受到了柳青、杜鹏程、胡征、王丕祥等老一辈作家们的赏识。然而、“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场“风暴”便铺天盖地而来!“风暴”中,21岁的徐剑铭被打成“三家村过河卒”,以“反革命”身份发配到白鹿原的砖厂接受“群众专政”……1978年,大地回春,徐剑铭以出众的才华被西安市工会调去,创办了颇具影响的杂志《西安工人文艺》。1984年又调入西安晚报社,担任文学副刊编辑。在多年的创作、编辑生涯中,徐剑铭结识并帮助过许多知名作家。然而,一场荒唐得让人无言的错案却将这位平民作家推入了大牢!16年后,冤狱昭雪,但韶华已逝,当年的才子已是鬓染霜雪的老人了。

但是,徐剑铭并没有被苦难压倒。漂泊江湖时,他以写文章养活一家老小。每年都有数十万字的作品发表。从报社退休后,徐剑铭的创作呈“井喷”之势,十年时间,先后出版了《立马中条》《血沃高原》《死囚牢里的陪号》《宝马彩票案黑幕》《野樱桃》《朗诵诗选》等多部佳作,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陈忠实称其作品为“群峰林立,各有建树”;贾平凹则称其人为“打不死的‘吴琼华’!”

徐剑铭新作《我在长安》以生动的故事、洗炼的文字呈现出这位传奇作家的传奇人生。读来令人动容!

在历经磨难后感恩西安

“人生暮年,我突然觉得:我应当感谢西安!而不官不商的我,感恩的形式只有一种:为西安写一部书,一部能给西安的父老兄弟们留下点念想的书。于是,从2011年底到2012年春,我用了96天的时间写出了这部书……”今年69岁的老作家徐剑铭如是说。

徐剑铭在书中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他在西安这60多年的生命轨迹:当年我跟着娘到西安,是逃难,逃亡!西安以博大的胸襟收留了我们。这座城市给了我灵气和才情。虽然我在这里也屡遭磨难,但在文学的路上我遇到的却是一路绿灯啊!我上学偏科,数理化考试总是不及格,但我的老师们却千方百计地不让我留级。我当工人干活笨手笨腿,我的师傅们就说:这娃的出息不在这儿,袒护我的笨拙,鼓励我的写作。50多年的文学路上,我遇到多少好老师、好编辑和仗义出手相助的贵人啊!仅有初中文凭的我,却先后被调到市工会当杂志副主编,党报当记者、编辑……我蒙冤入狱时,有那么多朋友,如陈忠实、路遥、贾平凹、肖云儒、赵熙、茹桂等都为我鸣冤叫屈、奔走呼吁。我落魄到卖文为生时,又有那么多包括官方、商界在内的各界朋友对我信任有加,啥文章都敢托付给我这个“两劳人员”写……这一切,我岂敢忘又岂能忘!不把这些付诸文字,我无法释怀呀!写这部书时,我每天上午都要写6000多字。有朋友称我为“快枪手”,我说这不是手的事,是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时时在感动着我!一想起他们我便激情难捺,思绪、灵感便如拧开了自来水的龙头,哗哗地喷涌而出……

徐剑铭在书中写到:我是长安的义子,这座古城对我是义薄云天、恩重如山!

在回头张望中梳理灵魂

“在回头张望中梳理灵魂”——这是徐剑铭为这部书拟的主题词。读懂了这句词,我们似乎就找到了这部书的主题所向、作者的情之所系。

徐剑铭说:“我是在做糖葫芦。书中的我只是穿起山楂果的那根棍儿……”读完这部书,我觉得先生说得很形象。这部书采用的散点式结构。全书以作者的命运沉浮为主线,多方位、多层面地讲述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西安城所经历的沧桑变迁及西安民众生存状态的推演过程。而这一切演变,都受制于国家政局的风动云移、民族精神的“抑扬顿挫”!作者以亲历亲为的故事为依据,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回头张望,审读历史,评点往事,对历史的是非功过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借以梳理灵魂、警示后人,为祖国的明天而祈福。作品沿袭了作者一惯坚守的创作原则:关注现实,直面人生,讲真话,抒真情,接地气。是一部集文学性与史实性为一体的现实主义力作。著名文学教授郑定于先生认为:这部书对于年轻一代有相当高的认识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徐剑铭是活跃在当代文坛的陕西作家中出道较早的一位,50多年来,他以对文学的忠诚与坚守,对文朋诗友的袒诚与热情,赢得了文学界几代“老少爷们”的信任与尊重。这部书中穿插了许多文坛名家鲜为人知的轶闻趣事,作者在讲述这些故事时,神态从容,信手拈来,诙谐幽默,又不失真实可信。本书责任编辑、三秦出版社二编室主任李郁在高度评价这部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后又说:这实际上也是一部出自民间记忆的陕西文学史。□碧波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