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名片
文/伏萍
过了中越友谊桥,热情的越南导游便告诉我们:现在,你们已经是“老外”了。我们愣了片刻,便哈哈大笑起来,没想到,在越南国土,我们也当了一回老外——越南人眼中的老外。
去越南,海关就是我们的第一站,我称这里是越南的第一张名片。越南的海关,人头攒动,拥挤不堪,没有座椅,没有可供休息的地方。人们在躁热中排着长队等待签证。越南海关的工作人员,身穿绿军装,头戴绿军帽,态度温和,不急不燥,个子有点小。耐着性子静静等待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签了证,过了安检,踏入越南的国土。
导游小梁是越南留给我的第二张名片。他说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还会用中国俗语开玩笑。他的解说幽默客观,即承认越南与中国经济上的差异,又不盲目崇外,言语中仍然是对本国民族的热爱。谈到胡志明、毛泽东,他便深情地唱了一曲越南中国山连山、江连江,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他讲越南南北战争,讲胡志明,讲九十年代越南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交流,可以看出,他有意忽略了七、八十年代的那段历史,就是中越战争,我国称之为对越自卫反击战……参观完河内的胡志明展览馆,他却突然推销起他的自费项目来。大家很是反感,说只要按照规定线路行走就好了。这时的小梁像是变了一个人,脸上聪明智慧的笑容顷刻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凶狠的话语,还摊牌说:“如果你们不愿意额外增加自费游项目,我就得给旅游公司赔钱。”不知他的话是真是假,但这张美丽的名片因此而被泼上了污点。
芒街是越南的第三张名片。在这里,我们有了中国与越南的明显对比。据说越南没有国产汽车,也没有高速公路,国家为了控制车辆,进口汽车关税加得很高,一辆奇瑞QQ在我国也就三、五万,要是到了越南,就成了二、三十万。越南人的带步工具多是摩托车,满大街都是轰鸣而过的摩托车队,像赛车似的,就连营运工具也是摩托车,很少见到出租汽车。中越关系正常化后,芒街成了越南陆地边境最繁华的地区,这里的富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在这里,拥有几百万人民币的都不叫富翁,几千万以上的越南人有的是,导游说,他们多是赚了中国人的钱。街道上,店面、商辅一家挨着一家,卖水果卖手饰的小商小贩拥挤地穿梭于游客之间,在越南,他们全都不用上税。天空灰暗,气候温吞,仿佛空气中弥漫着有毒的雾霾,越南人大多戴着口罩和帽子,紫外线极强。
第四张名片是越南的民居。像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房屋修建在公路两旁,一直延伸下去。据说,国家为了满足所有国人在路边修建住宅的愿望,便规定每家可丈地四、五米(土地所有权永远归个人),所以,越南人的民居多为窄溜溜,依路而建,挤挤地向深度扩展,房屋有尖的顶子,小巧玲珑,五颜六色,就像儿时堆起的积木房,色彩艳丽,美观而个性。这些精致漂亮的房屋坐落在公路两旁,包裹于稻田、山林之间,满目苍翠,和谐、自然、原生态,给人一种童话般的感觉。越南山多地少,四分之三是山区,但却是农业大国,盛产水稻,出口大米,越南排世界第一。所以越南对大米情有独钟,管老婆叫“大米饭”,女孩被称为“大米”。他们的梦想就是:吃中国饭,娶日本老婆,住欧洲房子。
当然,我心目中的越南名片,还有美丽的下龙湾,有胡志明,有红木制品等等,这些名片不是政府发给大家的,而是散布在每一国度、每一个角落,给人留下深刻印迹的人、事、物的强烈冲击,一张张地叠加在一起,永远留在了匆匆过客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