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3年06月19日
综合新闻
02

航天产业回报率高

我国投入390亿或撬动4000亿

木糖醇口香糖、有机菜品、运动鞋鞋底、数字高清电视……载人航天技术,看似遥不可及,其实,生活中处处可见。

数据显示,载人航天工程实施20年,中央财政共安排人民币390亿元,主要用在技术研发、样品研制、飞行产品的生产,试验设施设备的建设以及大量的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的消耗。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评估结果显示,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将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这意味着390亿元载人航天工程将催生4000亿元左右产业空间。

对于航天技术的民用化,分析师和专家表示,从经济规律和国外的经验看,航天等偏军用技术的发展,不仅会带动中国的军工和与之相关的高新技术等产业,还会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更广泛地运用到民间领域,诞生更多类似北斗导航这样的民用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由中国航天产业所辐射出来的产业链,已达到1200亿元的规模。

在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看来,一旦将军用产品推广到民用市场,会产生更大的商机和对有关产业的推动力。

“航天科技又被称为‘技术金矿’,1美元的投入能产生7至12美元的回报。它对技术的拉动和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人民日报》近日援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的话称,“比如,发射一颗卫星,价值不仅是卫星研制、发射服务所带来的,还有运营服务和地面维护服务,这一链条带来的价值不可小视。”

据不完全统计,由中国航天产业所辐射出来的产业链,已达到1200亿元的规模。仅卫星领域而言,卫星广播电视教育使中国几千万人通过这所“空中学校”接受培训,直接节省资源可折合数百亿元。另外,矿产、地质、铁道、桥梁等部门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勘察,节约的资源和所取得的收益都相当可观。

事实上,中国军工产业和航天等高科技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继续有大规模的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撑,本身也要有来自民用领域的“反哺”和支持。“这一方面要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将目前的这些高科技推广到民用市场,以技术换取资金、参考数据等;另一方面,如各方面条件允许,可吸引一些民间的资本参与建设。”业内人士表示。

一项公开研究表明,美国军方研究的项目至少有60%可以直接用于民用领域。比如,国际互联网、GPS、由77颗卫星组成的“铱”星电话系统已经和将要为美国国库创造出源源不断的财源。有媒体评论,凭着这种机制,美国的军事投入产生了一种军民互动的“增值效应”,军队成了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聚宝盆”。 (郭金)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