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9日
延长石油专刊-头版
05

抢险自救一线的脊梁

刘虎

张矿安(右一)

张治中(右一)

李对宁(左一)

8月3日,我们去七里村采油厂采油一大队采访,让大队长张建斌推荐几个在抢险救灾中表现突出的人物。张队长为难地说:“在抗洪自救过程中,所有人都在拼命干,让我怎么推荐?你们跟我到现场去看看吧。”

采访中,我们认识了该大队的五位区队长,他们如同五大金刚,用自己的热情、智慧和力量带领广大职工在灾后自救的战斗中冲锋陷阵。

淤泥中寻找抽油机的张治中

在麦地沟湾的上山路上,我们远远就看到一个挽起裤腿在泥泞中指挥铲车的人。听张队长介绍,他就是采油一区队的队长张治中,自下雨到现在就没有回过一次家。

25日早上5点左右,张治中站在驻点的院子里,看着瓢泼大雨急得团团转。因信号中断,他跟一名家住新庄科靠河畔的采油工刘胜失去了联系,“这么大的水,不知人安全不?不行,必须要上去看看。”张治中在没过膝盖的淤泥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连走带爬,两公里路,用了一个多小时,当看到刘胜一家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时,他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当日的山洪将区队的5台抽油机裹挟而去,不知所踪。5台抽油机价值10万元左右,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张治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根据油井位置和洪水走向大致画了一幅“寻宝图”,大雨一停,就利用探路的机会,带领4名工人寻找被洪水冲走的抽油机。由于山体滑坡、塌方严重,近3米高的抽油机被掩埋得严严实实,他们用铁锨和手一寸寸地触摸,经过3天的艰难寻找,直到30日5台被冲走的抽油机终于回到区队驻点。

连夜掩盖油罐口的李对宁

在郑651井场,几个工人正在配合铲车和钩机清理被掩埋的井场。我们发现,从淤泥中挖出的每个储油罐的5个开口处都用沙袋封得严严实实,没有一点原油泄漏到外面。张队长指着正在用铁锨挖土的一位个子不高的中年人说,那是采油四区队的区队长李对宁。

24日晚上11点多,正在西窑沟修路的李对宁接到单位电话,说是有红色暴雨预警。他立马让现场11名职工停止修路,三人一组,拿上铁锨、沙袋、手电筒和绳子徒步出发,将区队所有油井上的储油罐罐口封住。12点,开始下起了小雨,凌晨1点左右,雨越来越大,一脚踩下去,淤泥就齐了脚脖子,经过泥石流覆盖的路面,淤泥齐腰深,他们就在淤泥中摸爬滚打,一个拉着一个,借着手电筒的微弱灯光艰难跋涉。刚开始,往袋子里装的还是湿土,到后来,完全就是淤泥,顶着大雨和阵阵刺破天空的雷声,陷进去再爬出来,他们硬是装了300多个沙袋将区队52口油井的储油罐口全部封住。

凌晨5点钟,12个“泥人”回到了野猪峁驻点。泥石流最终将他们区队的52口油井全部埋没,但没有一口井出现漏油。

时刻以大局为重的常浩杰

中午12:40左右,我们来到采油二区队的驻点,休息间隙,看到一辆皮卡车驶了进来,从驾驶室走出一位大约35岁左右的高个子年轻人,满手油污,挽着裤腿,晒得通红的上身只“挂”着一件湿透的背心。他是采油二区队的队长常浩杰,刚从野外给电机换马达回来。

8月2号下午5点,常浩杰接到供电车间电话,抢修郑389井场的电路要提前一天进行,也就是第二天。可这个井场栽电杆的地方刚好有一个被大雨冲出的深4米、宽500米的大坑,大约要用400方土才能填平。为了不影响供电进度,常浩杰调运两部铲车,两辆翻斗车和3名采油工分成两组,一组取土,一组垫土。取土的地方离大坑约有1.5公里,他要来回指挥翻斗车和铲车,一来担心车陷进泥里,二来随时观察有没有塌方的危险。第二天凌晨3:30左右,他们终于将这个大坑垫满,保证了赵庄塬前山598口油井能通电运转。

7月13日,太皇山水坝坝堤塌陷,随时有决口的可能,一旦决口,此处的198口油井就有被淹的危险。常浩杰立即带领20名采油工冒雨赶到现场,道路已出现塌方,他当机立断,10个人通路、10个人护坝和固定油井设备。由于雨势过猛,路上的淤泥阻止了机械设备到达,他们只能靠铁锨一点点地把塌方的路挖开。经过6个小时的冒雨奋战,终于抢出了一条安全通道,泵油车顺利到达井场并安全将这里所有储油罐中的原油泵扫干净。

提前完成任务的刘虎

中午1:30左右,在采油二区队吃午饭的当儿,见到了采油三区队的队长刘虎。一看走路和说话,就知道此人是个急性子,他的工作进度就像性格一样风风火火。

29日,开始抢修道路的第一天,大队要求三区队要完成30%的进度,他带领大伙儿一天就完成了50%;30日,完成70%;31日,完成80%;8月1日,完成90%,领先其他区队。问他的进度为啥这么快,他爽朗地一笑,“我每天都跟在铲车和钩机的屁股后面,我性子急,脾气直,他们怕我!”

别看刘虎风风火火的,在小改小革上可是厂里的领军人物。他改装的驴头绳,一条才花费成本300多元,与市场上1000元左右的相比,既实用又实惠。在抢险自救中,他改制的驴头绳不仅自足,还要加班熬夜为其他区队提供。

勇猛机智的张矿安

在往回走的路上,看到一个中等身材,脸晒得黝黑的人正在河滩里指挥铲车,他是采油五区队的队长张矿安。因为石桥都被冲垮了,他们要想方设法到河对面去查看道路和油井。

近一个月来,张矿安不仅要忙生产自救,还要搞一部分后勤工作。为了方便野外职工就餐,大队将集体大灶安置在紧靠路边的采油五区队驻点。他自然而然地担当起清扫卫生的工作,早上第一个起床的是他,晚上最后一个睡觉的也是他。

他是个热心人,不管哪个区队遇到困难,他都会扔下自己的活去帮忙。7月29日晚上8点左右,采油一区队的一辆铲车陷进淤泥中,他得知消息后,立马带上他们区队的一辆铲车和2个人出发,一个栓钢丝绳、一个拿手电筒照明、一个指挥,终于把陷进泥坑的铲车拉了出来,等他们回到驻点已是晚上11点多了。

张矿安不仅热情,还是一个勇猛机智的人。6月15日晚2点多,他发现了两辆偷油车,可当时队上只有他和一个采油工,势单力薄,不是人家的对手,不能硬来。他灵机一动,在路中间拦停一辆车,慌称自己开车撞伤了人,要等保险公司来查现场,所以这个路段暂时不能通过。同时另一名采油工拨通厂派出所电话,最终扣回两辆盗油车和被盗的8.42吨原油。

采访完五个区队长,我们深深地感到,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无怨无悔的埋头苦干,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环境下都能当机立断,一切以区队利益为重,一切是那样的简单与自然。没有理由、没有诉求、没有困难,干好眼下的工作,走好脚下的路就是他们每天的工作和生活的全部。

他们是延长油田抗灾自救一线的脊梁,在油田灾后重建中无声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正能量。

(拓永祥 卜明 张伟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