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路面“洗澡”的小伙
咸宁路、纺南路、水安路是前往江村沟垃圾填埋场的必经之路,每天,西安市约6500吨的生活垃圾经这条路运往狄寨塬的垃圾填埋场。各种垃圾车运送瓜果皮、剩饭等“湿垃圾”留下的痕迹,不但让这条全长15公里的垃圾通道“臭名远扬”,更让附近居民叫苦连天。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从今年起西安市洒水车队承担了这条道路的清洗工作,固定3台性能较好的洒水车,一天4次对路面进行固定清洗。黄伟和他的两名同事,便是还路“清白”的全部力量。
黄伟今年33岁,入职洒水车队前在新疆当过兵,经常跑新藏线为驻守阿里的边防部队运送物资,开车技术好,人也稳当,冲洗垃圾通道的重任便落在了他的肩上。因为家住的远,每天早上黄伟必须搭乘首班车赶到单位。逐一检查车辆的机油、水、气压和轮胎情况后,7点半便要开始每天第一趟作业。车子从劳动路驶出,沿环城南路一直向东,因为修建地铁,道路拥堵,洒水车在路上笨拙地穿行,不紧不慢。
在西安交通大学门口,黄伟紧靠路沿停好车,从驾驶室拿出水管和扳手,套上消防栓,准备接水。记者发现在水管接口处他特意搭上了一条毛巾,他解释:“水管接口不严,拧开开关的时候会有水喷溅出来,不小心就会淋湿过路的行人,遮盖一下就能避免。”5吨多的水箱装满水,比起空载的车辆,多了这些重量后驾驶难度就提高了。发动机要带动车辆和水泵同时运转,挂档尤其费劲,一次挂不进去,就只能停车重来,所以洒水车后面都贴着随时停车的标识。
冲洗路面这项工作听着简单,实际远没想象中那么容易。车子行驶到咸宁桥,黄伟打开提示音乐,将速度保持在20公里,开始冲洗作业。在车辆左右前轮旁各有一排横向喷头直对地面,要想清洁有效果水压就得大,冲刷路面的泥水碰到道沿飞溅的很高,难免祸及过路的车辆。为了把影响控制到最小,黄伟沿着隔离带正向行驶时,开启车辆左侧喷头,冲洗反向行使的路面。记者注意到,只要遇到骑电动车或过马路的行人,黄伟都会暂时关掉喷水,避过行人后再打开。控制旋钮在方向盘的右下方,保持端正的坐姿伸手够不到,因此每个动作他都要向下弯腰。记者粗略统计,按冲完一箱水为一个单趟,他至少要弯腰30次。
从咸宁桥到水安路,刚好冲完一箱水,然后上狄寨塬一箱水,下狄寨塬一箱水,再从水泥厂接水返回咸宁路,最后返回车队,全程大约3个半小时。返程时,刚冲洗过的路面已经干透,较之前明显干净了许多,可洒水车左侧的车窗和前挡风玻璃上却沾满了泥点。吃过午饭,稍微休息一会,下午1点多,黄伟还要跑这么一大圈。就这样,3个司机,每人每天用8箱水和这些细碎的步骤,阻隔着生活垃圾对城市的污染。 本报记者 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