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大学教育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19岁的玲玲考上成都某高校,她家经济条件不错,不缺上大学的钱,但父亲却坚信读书无用不让她上,认为即便毕业找个工作,月薪不过两三千,浪费钱还浪费了四年。他算账:读大学花8万,不读挣8万来回16万,拿去买房或开店都能赚钱。这条新闻引起了广泛争论。一万多名网友在参与大成网专题调查投票时,七成网友均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
然而读书真的没有用吗,显然不是。当下的“读书无用论”实际上指的是当庞大的教育成本只换来相对较低的回报时,人们对读书的现实功效的一种否定与怀疑。而农民认为读书无用,更多时候,并不是认为读书后的“期望收益较小”,而是现在读书付出的“代价”太大。有政协委员曾经算过一笔账,在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4年的花费,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可以肯定,这大大超过了一个贫困农民的生存底线。如果连生存都无法继续,那么,发展对于这些农民来说,就只能是“天籁之音”了。
新“读书无用论”,与文革、改革开放初那时候的“读书无用论”是有区别的。在那时,“读书无用”意味着的是“书本知识贬值”,是“知识无用”。相反,现在的“读书无用论”,是“书本知识”太昂贵,以至于农民无法支付,或者支付,代价也太高。上大学对于农村的家庭来讲,就像是一朵悬崖扛的花朵,等自己费尽全身力气到达伸手可以触到的花朵时,发现花儿早已凋谢。
既然我们读大学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去读大学?事实上,读书不能简单地用“有用”“无用”来判断,你所采用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工资,获得更高的报酬,那么当你想要进入医疗、法律和学术等稳定且高收入的行业时,高文凭依然是“敲门砖”。但读书并非只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能养成良好的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这些将令你终身受益,而非眼前的短期利益。
大学教育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套用英国教育家亨利·纽曼的一段话,“大学教育是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内容并使这种思想处于清醒的状态,推进政治权力的运用以及使个人生活之间的交往文雅化”。
不读大学,很多人是可以通过努力取得成功,但是通过大学的教育,人的素养、眼界会更开阔一些。我们接受大学教育不仅是一次大规模系统的知识接受,更是一次人文精神的陶冶。在此期间,我们完善了人格,明白了生命的意义,知道了存在于社会的意义。所以,问题不在于我们的每个学生能否找到好的工作,问题在于每个学生能否形成这样一种理想: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国民,具有健全的人格;每个学生要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与决心,并且乐在其中。 □风青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