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蹲着的秦俑”正在站起来
(上接一版)
高效率的服务,良好的发展环境,如今在陕西,政府这种高效服务已泽被大大小小各类企业。
走进西安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用“门庭若市”形容毫不夸张。上下两层、面积4000平方米、99个服务窗口,几乎每个窗口都有人在办理业务。“中心整合了各部门审批服务事项172项,其中102项可即时办理。以入区新注册企业所需工商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等‘五证’为例,以前至少得跑十趟、一个月才能办齐,现在5个工作日就行。”中心主任高涛介绍,目前中心每天新注册企业平均达17家。
靠山吃山。西安高校众多,科研院所云集,代表国家水平的航空、航天、兵器等大型央企实力雄厚,企业渴望政府协调帮助,共享科研资源这个“大灶”。
“西安不缺科技资源,缺的是科技资源的有效‘统筹’。”西安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贾生林指出。为此,西安经济开发区用两年多时间对西安及周边地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高端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进行调研,于2008年率先建立了新材料实验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区内企业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寻找适合自己所需的仪器设备,使用有费用补贴,提供仪器设备的科研单位也有奖励。去年,这个平台完成实验项目2102个,实现区内产业协作配套108项46.4亿元。
西安高新区也给企业建起这样的平台,促成26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3780台(套)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去年设备共享利用率达35%,而以前共享率不超过5%。”西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赵红专说。
相对于盘活这些“沉睡”的科技资源,2011年4月“敞门迎客”的西安科技大市场,可谓在激活企业创新源动力方面迈出了可喜一步。上千平方米的大厅聚集了38家中介机构。“这些工作人员都不用我们开工资,我们就是提供一个交易、共享、交流的平台。”科技大市场副主任黄海东指着一家中介机构的办公平台说。这个市场网络平台与实体大厅相结合,到今年7月底,已促成34744项技术交易,完成交易额720多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
通过各种优惠政策、资金扶持激活企业自主创新潜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更是成为众多开发区的不二选择。西安高新区针对留学创业人员提供了市场拓展、融资补贴、培训补贴、人才补贴、创新奖励等几十项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同时,我们搭建了科技政策直达企业通道,帮助企业落实政策减免税金超过46亿元。”赵红专说。
宝鸡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卓宇告诉笔者:“除了无息贷款,我们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门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孵化器的发展,还申请了国家级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基金来引导企业技术创新。”
杨安定透露,近三年,经开区为企业所设立的科研机构争取各类扶持资金累计超过4亿元,开发区财政扶持、配套资金累计超过1.1亿元。
从统筹“沉睡”的科技资源,到千方百计激活企业科技创新力,陕西省各级政府的那只“有形之手”,越来越长袖善舞。
在盘活存量中做增量,在做强增量中优存量
“袁家村办了场摇滚音乐会”,“一个村国庆接待游客50万”……咸阳礼泉县袁家村,未谋面名声已如雷贯耳。笔者慕名而访,手工作坊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酒吧茶馆一条街,地道传统味,浓浓关中情,游人摩肩接踵,真个是“人气爆棚”。
咸阳“旱腰带”地区石灰岩富集,过去水泥厂密布,开山炸石、污染环境,礼泉也不例外。这些年,咸阳“壮士断腕”,毅然决然将石灰窑全部关闭。“调整产业结构,政府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不能放任市场行为”,咸阳市市长卫华介绍,咸阳抓结构调整坚持“四不要”——招商引资时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不要,成长性不强的不要,科技含量低的不要,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不要。
袁家村便是水泥厂“调”没后,转而发展适合西安市民假日短途游需要的观光、休闲农业的。村里停车场上至今保留着水泥厂一处厂房,下一步打算开发成旅游景点。
调整产业结构,政府不该做什么,该做什么,怎么做,对这些问题,陕西各级政府现在越来越清楚。比如咸阳,曾是全国闻名的纺织城,因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链短、国企负担重等原因,前些年跌入谷底。怎么调?
“2011年以来,我们利用土地置换的办法,搭建融资平台,将原有棉纺企业整合成纺织集团。”咸阳市委宣传部长马俊民说。走进建设中的新园区,一幢幢厂房、大楼,已占满5800亩园区。在纺织集团西北一棉公司,工人们正在安装调试上百台细纱机、自动络筒机、倍捻机。咸阳市发改委主任李忠平介绍:“这些设备的技术水平可在未来10年保持国际国内一流水平,万锭用工由现在的200人减到36人。”
重要的不在于设备升级,而在于纺织集团高点定位,瞄准陕西能源、化工、装备、航空航天、军用等产业优势,研发了一批产业用纺织品,如导电、防水、防污、抗菌、阻燃、中空保暖、防静电等功能性用布。去年,国家工信部等授予园区“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示范基地”称号。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陕西调结构坚持“存量调结构腾空间、增量优结构扩空间”,那么,政府又该如何引导社会投资“扩空间”呢?阎良航空产业基地近年来异军突起,给人深刻启示。
陕西航空资源集中,国内首屈一指。但此前阎良一直只有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飞机试验研究院等几家。有技术,但没形成完整的市场化民用航空产业体系。今日阎良,围绕中航工业这个“龙头”,飞机研发制造、大部件零部件生产、改装维修、飞行培训、航空服务、航空旅游博览……民用航空产业集群已见雏形,企业总数逾500家。
为何短短数年,阎良“科研强,产业弱”的面貌就大有改观呢?“由于航空业民营资本进入门槛很高,信心不足,管委会创造了这样一种产业孕育和培育模式:对那些关系航空产业发展重要节点的企业,在其初创阶段,政府注入资金扶持,待企业成长壮大后再退出。”管委会副主任仝秀丽说。
三角航空科技公司就是这样扶持起来的。发展大飞机产业,离不开大型专业化航空锻造企业,管委会以“咬定青山”的果决,先期筹资几千万注入,从而引来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现在,企业每次增资扩股,社会股东都争先恐后。三角航空还将带动周边形成300亿元的产业集群。阎良用这种方法至今扶持了19家企业,18家已获成功。整个航空产业基地今年上半年增幅仍在35%以上。
“目前陕西能源产业还是一家独大,”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樊维斌坦陈,但陕西的产业结构已现喜人变化:非能源工业增长快于能源工业,2012年全省非能源工业总产值增长23.5%,增速高于能源工业5.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更高出17.2个百分点。
“特别是‘科技强、产业弱’的旧格局已经打破,”樊维斌兴奋地说,今年上半年,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和产值增速均超14%,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产值增速超15%,新能源产业更是超过35%。
“沉睡”的科技潜能不断激活,产学研合作优势日益凸显,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58.17%,已居全国第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自有源头活水来”,从而形成今日陕西优势互补、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发展新格局。
“陕北不亮关中亮”。也许,这就是陕西今年以来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在第一方阵的奥秘吧。悄然摆脱“科技强、产业弱”尴尬的陕西,正从科技高地向产业高地奋力挺进。
“蹲着的秦俑”,正在站起来!
(费伟伟 王乐文 刘文波 田丰 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