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爬行是对官员财产公开的期许
据报道,2014年新年第一天,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范忠信在杭州南湖边,“以爬行的方式行进了一公里”,并上传视频于微博。这是一个与网友的约定:一年前,其在微博预言“2013年里,除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外,其他所有省市会实现县乡级公务员财产公示”,赌输的代价则是“罚自己爬行一公里”。
表面看来,这是一次不经意的网络戏谑,在世俗社会诸多身份、职务之外,知名法学教授也是一位普通网友,私人化的履约方式,或许还透着些许趣味。然而在这“一公里的爬行”之外,则是官员财产公开问题在政策层面的蹒跚学步与艰难探路。从法学教授一年前的乐观期待,与一年后的言出必行,可见学者对政治清明的期许与建言。
事关公职人员的财产问题,除了在申报、公示、公开等选词上继续斟酌、考究之外,应当说,无论是公议平台,还是政策层面,过去的一年都不乏阶段性的进展。2013年11月,中纪委网站刊文解读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着力健全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财产、出国(境)等有关事项公开制度的试点”。2014年初,中组部表示,将对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进行随机抽查和重点抽查。重点抽查中包括4类重点核查对象:拟提拔人员、后备干部人选(重点是厅级)、群众举报对象等。
与宏观层面的艰难推进相较,法学教授赌约的严肃性亦丝毫不显逊色。其所期许的官员财产公示的改革方向,非但不是不可能,而且已为区域实践所证明,具备极强的可行性。
爬行的一公里,于学者而言,非但不是斯文扫地,倒是倾注了许多对国家和社会演进的殷殷之心。这样的公民表达方式,会成为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推动力,与官员财产公开的“最后一公里”跋涉同步,也与这个国家的深化改革同步。“革自己的命”难,阻力也大,但再难也要走下去,而且有理由相信:国家层面的制度推进,会超过学者爬行的速度。 □句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