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随意退休离岗“没谱” 潜规则大肆侵蚀公平
近八成受访者盼整顿违规提前退休离岗
日前,人保部社保研究所原所长何平在清华大学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指出,各地普遍存在提前退休现象。据测算,目前国人领取养老金的平均年龄仅为53岁,远远低于法定退休年龄。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9289人进行的民调显示,92.0%受访者坦言自己身边“提前退休”、“提前离岗”现象较多。受访者中,国企员工占24.1%,私企、个体和外企员工占24.0%,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21.7%,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占16.7%,其他工作状况人员占5.2%,未参加工作人员占8.3%。
为何提前离岗成了一些单位的“潜规则”
最近,河北某县政府工作人员刘振(化名)说,他们县停止了过去针对行政单位人员的“提前离岗”政策。“提前退休管得一直很严,提前离岗是县里规定的。两三年前,凡是行政单位工作人员,女满50岁,男满53岁,都可以申请提前退休。后来,可以提前离岗的人员范围缩小到副科以上的领导班子成员。”
刘振介绍,根据以前的政策规定,提前离岗的科员可以提为副科,副科可以提为正科,继续领取工资,单位也继续为其缴纳社保。“虽然有人提级后就离岗了,进不了领导班子,但是工资会提高。不少基层干部感觉自己50多岁了都没能熬出个一官半职,还不如提前离岗。”
调查显示,从单位性质来讲,受访者认为提前退休和离岗的现象多发的单位依次是:行政单位(51.9%)、事业单位(25.1%)、国企(19.8%)、私企(1.6%)、外企(0.5%)。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徐月宾指出,虽然目前国家没有提前离岗的政策,不过,一些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国企普遍设置了“内退”规定。“‘内退’员工大多接近退休年龄,他们提前离岗以后,虽然不继续工作,但照常领取工资,单位继续为其缴纳社保,甚至享受提级等待遇。到法定年龄办理退休手续。”
“目前没有明确禁止提前离岗的规定”
调查显示,54.2%的受访者认为提前退休/离岗的原因是单位“为新官员和管理者上位铺路”;26.9%的受访者指出一些单位提前退休或离岗后待遇变高也是原因之一。
其他原因还包括:遵循单位内退惯例(12.0%);有的地方政府片面理解干部年轻化(9.6%);员工体弱多病(7.8%);工资被拖欠,早日投靠养老保险(7.7%);部分单位将压力转嫁劳动保障部门(6.6%);在原单位受到排挤(4.6%);用人单位减员增效(4.6%);单位改制(4.0%)等。
“部分央企、国企要求员工提前退休,实际上是把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交给社保局。”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高和荣指出,从理论上讲,一名50多岁员工的工资肯定比25岁的员工工资高,单位为其交付的养老金也自然多。这些老员工提前退休后,企业就不需要为其缴纳养老金,提前卸下了很大的一笔负担。
调查中,41.1%的受访者认为违规提前退休/离岗的原因是政策有空子可钻。
“目前虽然没有允许提前离岗的统一政策,不过也没有明确禁止的规定。”在徐月宾看来,一些行政单位让老干部提前离岗,提拔年轻干部,不排除有人利用关系施压的情况。
77.5%受访者赞同集中整顿违规提前退休/离岗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克用表示,违规提前退休最主要的影响是对退休金制度的影响。我国社会老龄化正在加快,如果很多人未到退休年龄就退休,那等于不仅减少了养老金缴纳年限,同时也会延长养老金领取年限。他指出,对全社会来讲,提前退休和离岗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999年3月9日《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曾规定,凡是违反国家规定办理提前退休、退职的企业,要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已办理提前退休、退职的职工要清退回企业。
调查显示,77.5%的受访者企盼集中整顿清理违规提前退休/离岗现象。
“提前离岗的现象应受到规范。”徐月宾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和国企的员工应该按照退休年龄退休,不应该“内退”。对于自愿提前离岗的老员工,应该通过设置鼓励机制的方法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调查中,23.5%的受访者认为应处罚违规提前退休和离岗的人员和用人单位;22.1%的受访者建议建立群众监督举报平台;17.7%的受访者提议清理调整提前退休和离岗工种;11.6%的受访者建议严格审查提前退休资格;4.9%的受访者建议加快研究推行弹性退休制度。
(周易 郑静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