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滩看雁
朱耀儒
我高中毕业那年暑假,在等候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漫长日子里,参加了生产队的劳动。有一天,队长派我和同龄的发荣去漠西沟里的菜园子帮种菜的五叔起菜。五叔是读过私塾的老先生,我们最爱听他讲古书,说趣闻。因为能和老先生在一起劳动,我们就愉快地答应了。
那天,我们很早就下了沟。还未到沟底,我们就发现在离菜园不远的河滩上有一大片棕麻色的鸟,大约有上百只。我们以为是沟里谁家养的鸭子,到菜园时,五叔却告诉我们说那是大雁。他说近几天几乎每天早晨都发现有大雁在这里栖息,寻觅鱼、虾和水草等食物果腹,以备下次飞行。出于好奇,我提议靠近一点观赏。于是我们便小心翼翼地向菜地边走去。菜地比河滩高五六米,地边又生长着半人高的杂草。五叔让我们悄悄爬在草丛中,也不让我们大声说话。他说如果让大雁发现我们,它们就会受惊飞去。为了不惊动它们,我们便平心静气地爬在草丛中仔细观赏起来。大雁体型硕大,不似鸭子,却与白鹅无异。五叔说,大雁也叫野天鹅。哦,天鹅,多好听的名字!这野天鹅长长的脖颈,长长的嘴巴,且宽而厚,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它们经过迢迢里程的飞行,栖落在这休息,显得十分安静。
在这群大雁的四周,有几只离雁群有一定距离的大雁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它们伸长脖颈,睁大警惕的眼睛不停地四处张望。五叔说,这是雁群的哨雁。雁群都有哨雁,它们通常是失去了配偶的孤雁,自动地担负起为雁群放哨的任务。这些哨雁很少休息,即使在夜间,警惕地防止野兽的侵扰和人类的袭击。
为了不打扰正在休息的雁群,我们蹑手蹑脚地退到了菜地里,开始了起菜的劳作。五叔不愧是个读书人,关于大雁的知识居然一套一套的,俨然就是一位生物学专家。他告诉我们说,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向南向北迁徙,每次迁徙都需要大约一到两个月时间,途中经历千辛万苦。《吕氏春秋》就曾记载:“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他说谚语“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就说的是大雁的迁徙。接着,他背出了许多古人描写大雁飞行的诗句。有宋代诗人陆游《幽居》中的诗句“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有唐代诗人韦应物《南中咏雁》里的诗句“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我问大雁为什么要来回迁徙。五叔说,虽然飞行是候鸟的本性,但大雁的迁徙却是生活所迫。一到冬天,北方万物凋零,它们吃的食物很难找到,必须千里迢迢到南方去觅食。再说,北方一入冬,天寒地冻,它们繁殖的幼雁便会被冻死,为了后代,它们就必须到南方去过冬,去繁殖。这是一种生理本能,可多情的文人却演绎出“鸿雁传书”的故事来,似乎大雁真的能够传递书信。汉代女诗人蔡琰在《胡笳十八拍》中曾写道:“雁南征兮欲寄边心,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宋代词人李清照在《一剪梅》中也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诗句。其实,许多人不过是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愁绪罢了。
那天,我们在五叔的菜棚里吃过晚饭之后,已经是黄昏了。当我们开始爬坡的时候,那群在河滩上栖息的大雁突然起飞了。它们像一片彩色的云朵瞬间升起,在空中排成一个长长的“一”字,随着“伊啊、伊啊”的叫声渐渐传远,雁群终于飞过南边的山头,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