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昨日流汗挣“苦力钱” 今日轻松拿“技术钱”
泾阳打造“升级版”农民工输出新模式
家住泾阳县安吴镇山庄村的陈百利以前在当地搞养殖,也栽过大棚菜。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直没有挣过大钱,在前年参加了当地人社部门组织果树栽培培训班后,有了技术的陈百利开始外出打工。短短几年,由于他的技术能力强,又懂管理,现在一个月的工资已经突破了5000元,相当于一个白领的收入。
陈百利的亲属告诉记者,他两口子现在都在新疆建设兵团农四师栽葡萄哩,收入确实不一般。过去可怜得很,没明没黑的,现在回家都是坐飞机!其实这个亲属的话一点不假。在泾阳县,很多在新疆从事果树栽培的农民工几乎人人都是坐飞机回家的。一人外出务工,往往带动一片。
该县张沟村湾子组的农民工朱师傅,学了果树栽培技术后,不再在家里弄几亩地的庄稼,也远赴新疆打工。朱师傅告诉记者:“虽说打工离家几千公里的路程,但收入好,也不操心,只赚不赔。”以前曾在当地开过石灰窑的徐建军则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过去咱开个石灰窑,又脏又累还污染环境,县里取缔小型石灰窑后,我也学了技术,现在最低一个月拿6500元,还管吃管住,哪里寻这好的事?”
该县永乐镇的农民工张师傅,以前外出打工差点把整个手掌被机器压坏,后来看病借了一笔债,学习果树栽培技术后,和媳妇一起去新疆搞果树栽培。现在不仅还清了以前看病借的钱,还把儿子也带了过去。如今,儿子在新疆承包了20亩果园,年收入突破了20万元。
如今,当地的农民工以前靠出卖苦力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随着当地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不断加强对农民工技术的培训,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都走上了靠技术吃饭的康庄大道。就在今年3月下旬,当地人社部门又为51名赴疆果树技术农民工举行了简短而热烈的欢送仪式。这51名技术农民工就是和新疆建设兵团农4师都塔拉口岸种植基地达成“技术输出协议”的。
泾阳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单宽生介绍说,泾阳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菜”、“奶”、“果”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技术农民工为这些产业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但随之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这些农民工也面临着失业。为此,泾阳县劳动就业培训机构不断转变观念,将单纯的单一劳务输出引导为有针对性的“技术劳务输出”,将单纯挣“体力钱”变成赚“技术钱”。
如今,泾阳县单在外从事大棚菜种植或者技术服务的农民工达到了4000多人,而从事奶牛或者奶山羊养殖以及相关产业的务工人员也有3000多人。“今后,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掌握好一门技能之后,他们外出务工的腰杆将更硬了!”单宽生说。
本报记者 兰增干通讯员 王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