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4年04月10日
头版
01

矿区“美容师”

——记全省首届“雷锋式班组”、蒲白实业生活服务中心垃圾清运班

凌晨5点30分,刘琳换好工服检查车辆,杜志全在一旁整理装备。寂静中,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6点整,刘琳开着垃圾清运车,载着杜志全出发了。垃圾车驶进安馨小区,在三个垃圾桶前停下来,一股酸臭的味道顿时迎面扑来,“闻不惯吧?等到天气热起来了,高温发酵后,那个味道就更不好闻了!”刘琳笑着说。

快速下车、安全确认、准确挂桶、倒装垃圾、卸桶归位、压缩垃圾、迅速上车,一系列动作被刘琳和杜志全熟练地重复着,一个垃圾桶的倒装平均1分钟完成。“这是最新的清运车,带压缩功能,能多装几桶,节省时间。”说话间三桶垃圾已被消灭。

一桶垃圾装卸只有短短一分钟,但这样的动作每天要重复200余次,一年365天不停歇。这就是陕煤化蒲白实业公司生活服务中心垃圾清运班两名普通员工工作的真实写照。

于2011年10月新组建的垃圾清运组,全班7人,每天穿梭在蒲白矿区各个小区、街道,肩负着6个小区、矿区医院、矿区学校等单位和区域400多个垃圾桶(箱)的清运工作。顶烈日、斗严寒,组员们天天与垃圾为伍,往返于小区与垃圾场之间。

“说实话,第一天干这个,一天都没吃饭。现在是一天不闻这个味,还吃不下饭!”1971年出生的杜志全,算是比较健谈的。“我们经常都是咬着牙把活干完,回家换掉工服,才去吃饭。”

今年46岁的张海民是一名司机,以前腿受过伤,每天连续开车几个小时,腿就有点受不住,但他从没因此拖大家的后腿。说起到垃圾场的那段路,张海民滔滔不绝:“自己的困难能克服!只是去垃圾场那段路,路况不好,大型运货车又多,每次拉运精神都得高度集中!”

说到班长王智明,服务中心综合办冯主任直翘大拇指:“这个人,真是没得说,对父母很孝敬,对工作很敬业。”

去年12月的一天,雪后天晴,刚运完一车垃圾的王智明正准备喝一杯热水暖暖身子,就接到小区物业的电话说垃圾桶满了,他二话不说,放下电话就去发动车,“一定不能让垃圾外溢”,他一边想一边加快了步伐。太阳渐渐升起,雪开始慢慢融化,坑坑洼洼的路面满是泥泞,他和同事杜志全将车装满后便小心翼翼地出发了。无奈在快到垃圾场时车陷进了泥泞里,他们只好把垃圾先倒下来,往车轱辘下填土,半个多小时后,车终于出来了,他们又用铁锨一锨一锨地将小山似的垃圾装到车上,装完垃圾,手冻得像根胡萝卜,脸上却直流汗水。

“我们这里人手不够,王智明除了开垃圾车,还开洒水车,另外还有街道三处铁皮垃圾桶的清运也是他主动请缨,平时谁家有事都是他主动顶替。”冯主任补充道。“嗨!咱干的就是这事么!”王智明憨厚地摆摆手,笑了。正是他的这股子干劲儿,影响和激励着整个班组,使他们成为生活服务中心一支拿得起、肯奉献、能战斗的队伍。

除干好本职工作,班组成员还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帮助小区孤寡老人做家务。去年11月的一个下午,正在办公室休息的张海民和郭永红接到调度室打来的电话,说属于棚户区的机厂院一户正在搬家,人手不够,需要帮助。两人二话不说,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到机厂院,帮助居民将家具等一应物品搬到租住的房子里,一件一件摆到位置,没有喝一口水,回家的时候街上已是华灯初上。

干的是最脏、最苦、最累的活,但他们热爱生活、充满热情。生活中心垃圾清运班一班人,把青春奉献给社区,任劳任怨服务居民,勤勤恳恳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他们的成绩有目共睹,这个特别能吃苦、能战斗的集体也先后被陕煤化集团命名为“工人先锋号”,被陕西省总工会授予“雷锋式班组”称号。

见习记者 古晓娟 杨希

清明节仍坚守工作岗位 王菲 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