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4年04月24日

陕西工人报综合新闻 国人“阅读危机”待解 宝鸡举办“书香陈仓读书会”校园行活动 图片新闻 10月起陕西所有市区监测PM2.5 “救火英雄”冯玉萍 把工会建成职工温馨和谐的家 广告

当前版:第A2版:综合新闻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综合新闻
02

社会浮躁助长读书功利化

国人“阅读危机”待解

昨日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随着时代变迁,国人的阅读方式亦不断发生变化。然而,需要正视的是,近年来,国人整体阅读氛围仍显淡薄,阅读方式也呈现出快餐化、功利化及实用主义等特点。在阅读逐渐沦为快速消费品的当下,“阅读危机”该当如何旧题新解,引人深思。

国人整体阅读氛围仍显淡薄 碎片化倾向明显

中国官方近期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77本,该数据虽然与2012年相比有小幅增长,但与阅读氛围较浓的以色列、北欧等国家有不小差距。此外,52.8%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国人整体阅读氛围淡薄,还表现在阅读时间的变化上。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3.43分钟,比上年减少了1.95分钟。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民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时长略有下降的同时,手机阅读时长增幅显著,中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比2012年增加了5.18分钟。

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表示,大环境造成人们阅读生活的式微,“网络和各种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信息爆炸,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读书,以阅读为精神家园的人群比例愈加减少。”

实用主义出版物受热捧 影像文化挤占阅读时间

相对于阅读时间的压缩和阅读方式的短浅,中国人的阅读质量更是舆论焦虑“阅读危机”的焦点。无论是书店里的“畅销推荐”还是网络商城的“热书排行”,养生学、成功学书籍多占据大半天地,名著与经典的销售却显得较为暗淡。

对于“阅读危机”一说,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则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其实是人们读的“闲书”太少。张颐武指出,如今很多人在读书,但多是为了应付考试之类,应用型居多,这种阅读导致人们人文修养、自然科学修养程度很低。

“实际上,人们的阅读量并没有减少,但是人们读的‘闲书’、陶冶性情的书太少,而我们目前的很多偏见、观念上的僵化,都肇始于这个原因。”张颐武说。

对于舆论有关“阅读危机”的焦虑,温儒敏则将原因归结于整个社会心态的浮躁及信息过量。“普遍的焦虑感,也让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去读书。即使阅读,也多是读一些流行、时尚、实用、消遣的读物,对那些经典的、真正承载人类智慧的作品反倒敬而远之。”温儒敏说。

“网络收集信息空前便捷,人们获得知识往往都是通过网络‘快餐式’的索取而‘一步到位’,以往那种在阅读中不断体验、探求与思考的过程就省略了。”温儒敏进一步分析称,“电影、电视和手机等影像文化的盛行也挤占了阅读的时间。”

国人“阅读危机”待解 专家:应从改革基础教育入手

“阅读危机”话题由来已久,而多年来社会各界也频频发声,建言献策,冀望缓解国民的这一“精神危机”。

其中,全民阅读立法被认为是一个有效手段。2013年,《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列入国家立法计划。2014年,“全民阅读”再次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并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国家层面的助推下,“全民阅读”越来越多被媒体聚焦。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每逢世界读书日,舆论对“阅读危机”的焦虑情绪仍在蔓延。而相关专家亦表示,“提倡阅读年年都在呼唤,但效果不大。”

对此,张颐武则相对乐观,他认为,“中国人整体的人文素养正在提高,虽然提升的速度比经济发展的速度慢,但我认为不必过度为此焦虑。”

“不过我们仍要扎扎实实地倡导建立‘书香社会’,提倡大家多读一点书,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面阅读,要多读有深度的东西,让自己的素养更进一步地提高,这是一个优雅的、有书香的社会慢慢养成的过程。”张颐武说。

除此之外,不少专家则希望从改善学校的阅读环境入手。长期从事教育研究的温儒敏表示,应当从改革基础教育入手去缓解阅读危机。“我认为可以利用现今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切实改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以此作为源头,重新激发和推动全民读书的风气。”温儒敏说。 (白琥)

4月8日起,北京三联韬奋书店试行24小时营业

放大 缩小 默认